(3月27日晚,上海东方明珠与城市建筑灯光交相辉映。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亮
【上海经验】
提升企业感受度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提升企业感受度,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监管环境和创新环境等,助力国内外各类企业在上海实现更好发展。
【记者观察】
4月2日,上海春光明媚。尽管是工作日,静安嘉里中心依然人流涌动,“100%哆啦A梦&FRIENDS巡回特展”中国首站正在这里火热举行,众多漫迷、游客纷纷打卡、购物。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领头羊”。2月5日,《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发布,这是上海连续第8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从1.0版“进化”到8.0版,上海通过聚焦“提升企业的感受度”,推出超千项任务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航拍上海静安区张园,这里已成为上海全球新品首发新地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店小二”精心呵护首发经济
3月16日,2025年全国精品首发季暨“首发上海”系列活动在静安区张园启动。现场,上海市商务委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制度创新、保障配套等方面再加力,为国内外品牌在上海首店、首发、首展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从3月至5月,上海将陆续落地一批重磅首店、推出一批全球首发、集聚一批新品首秀、打造系列全国首展,打造消费增长新“引擎”。
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首发经济是关键一环。2024年,上海举办各类品牌首发活动近3000场,新增首店1269家,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国首位。
地处商业中心、文化底蕴深厚的静安区,拥有恒隆广场、嘉里中心、张园等众多商业体,形成“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团+潮流户外+快时尚+本土原创+设计孵化”的产业生态,是上海首发经济的领跑者。
“除区位、历史等客观优势外,我们注重提供国际化、高标准的服务,全心全意做好‘店小二’。”静安区商务委品牌建设科科长张科介绍,针对首发首店项目选址、配套服务对接、活动报批等具体需求,静安区创新“组团”服务制度,帮助企业降低沟通成本、提升效率。
走在张园西区,一栋大门紧闭的石库门建筑“暗藏玄机”。“这里是上海首个位于商业核心区域、坐落在文保建筑内的保税仓。”张园运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与传统保税仓远离市区不同,该保税仓通过海关智慧监管的创新实践,兼具货品存储与展示交易功能,为品牌方提供运输、仓储、报关清关等全方位服务,降低运营成本。
为推动这一创新模式落地,静安区发展改革委、商务委、文旅局与上海海关成立专班,针对23项难点制定专项解决方案:
通过“一企多证”审批机制,15个工作日完成资质注册;制定文保建筑改造相关《导则》,将安防设施与历史风貌保护有机结合;推出“保税仓+展示交易”集成创新方案,支持企业开展“前店后仓”跨境业务……
“从仓储物流到报关清关,张园保税仓为我们的跨境业务省去了80%的中间环节。这里的服务专业、细致,帮助我们进行商业拓展。”某国际纺织品牌负责人透露,借助张园保税仓的保税功能,品牌计划将中国区首店设在张园,并开展全球新品首发业务。
“体验官”做好政企“连心桥”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一直以来,企业感受和政府政策之间是有‘温差’的。”上海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工作人员经常参加各类政企沟通会议,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他们发现,企业提到的一些问题,政府部门已有所考虑,有的举措都推出好几年了,但企业并不清楚。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如何完善营商环境问题反馈和督办解决机制,提高改革精准度和企业获得感?营商环境“体验官”应运而生。
2022年8月,根据《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年度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事项安排,上海推出“真实感知、及时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机制,邀请企业负责人出任“体验官”,首批100名。
“作为一名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获得这样一个身份,直接感受到上海、浦东对企业的重视,没把我们当外人。”回忆起2023年初,被聘为浦东新区宜商环境“体验官”,TIC国际检验检测认证理事会上海代表处(以下简称“TIC上海代表处”)中国区首席代表、秘书长许敏记忆犹新。
建议简化某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外籍员工生活便利度……担任“体验官”后,许敏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座谈会、研讨会、调研等活动,广泛收集企业和公众的意见、建议,化身政企“连心桥”,为浦东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出谋划策。
既是营商环境“体验官”,也是营商环境“建设者”。
“TIC上海代表处落户陆家嘴,浦东新区在审批、房租等方面给了不少‘福利’,我有机会为浦东新区的营商环境建设出力,义不容辞。”许敏告诉记者。结合行业特点,TIC上海代表处利用平台优势大力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服务中国产品出口,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更多优质机构落户上海。
2024年10月,TIC上海代表处推动TIC国际检验检测认证理事会全球董事会访华,助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规则制定;近日,TIC上海代表处又联合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国际星闪联盟举行内外贸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首场线下活动,为国内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满足目标市场合规要求解惑答疑。
“体验官”的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除市级的100名“体验官”外,上海各区均组建了“体验官”队伍,有的多达400名,大家聚焦不同主业,共同为上海营商环境建设“发光发热”。比如,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组建了100名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体验官”队伍,围绕知识产权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上海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提供工作和决策建议。
“新举措”营造高效法治环境
“我这种情况,诉讼大概要多久、调解怎么搞?”4月3日,一家科创企业的负责人走进上海市宝山泛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以下简称“泛亚中心”),急切地向工作人员咨询。
泛亚中心于2024年4月成立,由大型法律科技企业发起、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在上海首创“保险+调解”模式,有需求的企业每年只需缴纳100元保险费,就能获得1万元以下的调解费用保险额度,极大降低了法律费用成本。
(上海市宝山泛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宝山推出的这项服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商业纠纷化解模式,面对商事纠纷没那么头疼了。”上海骁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洁表示,公司法务力量不足,遇到纠纷一般通过外聘律师诉讼解决,费时费力。
泛亚中心负责人赵明告诉记者,去年中心为两家企业调解纠纷,如果走法律诉讼预计耗时几个月,通过调解,最终只用了7天时间解决问题,而且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
花小钱,化解大纠纷。成立不到一年,泛亚中心调解各类案件千余件,超1800家企业购买了调解保险,自去年12月6日保险合同正式生效以来,保险赔付20个,涉及金额811万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泛亚中心的成立是上海构建法治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之一。
全国首创金融纠纷概括性先行调解承诺等金融审判执行新机制、成立上海国际商事法庭、设立“蓝鲸”护企工作站……近几年,上海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建立了一批示范性制度、突破了一批关键性问题,为国内外企业营造了高效、公平的发展环境。
据介绍,2024年,上海一审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下降至48天,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121天,司法委托鉴定平均用时在2023年下降20.7%的基础上再下降9%,“核查一件事”系统实现10项破产企业涉案信息的“一网通查”。
【经验启示】
消除“温差”
王亮
评判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企业数量等“硬指标”固然重要,企业的实际感受和发展成效,才是最核心的“软标准”。
什么是企业感受?就是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发展中,对政府具体政策、工作的感知。
感受好,说明政策得当,工作到位,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感受不好,大概率说明政策不完善、工作不到位,政策与企业之间存在“温差”,需要调整或改善。
如何消除“温差”?政府要与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出的政策不能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感受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