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通讯员 胡译丹
“土地征用后我们就无地可种了,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你让我们怎么办?”
“征用他们家的,为什么不能征用我们的?”
“那租赁金是怎么样给,万一到时候拖欠我们怎么办?”
在息县曹黄林镇凉亭村马小庄组,拟建设的超限超载检查站项目需征用12亩土地,而村民为此事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面对村民的意见不统一,凉亭村村干部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硬推进”,而是拎起小板凳,深入到群众中间,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
凉亭村村民马良冲说:“一开始听说要征地,我们也有点儿担心。但村里和我们说明了超载站建设的重要性,并详细解释了征地租赁政策,我们也就放心下来了。”
“我们通过17场‘板凳民主会’收集意见建议42条,仅用15天就完成了集体协议签订。”钱长富说。
在曹黄林镇,依托全镇21个中心网格、106个单元网格设立小院板凳会,每个小院辐射6到8户农户,承担网格单元内收集社情民意。“小板凳”上一坐,你一言我一语,许多事情就解决了。
近年来,息县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大力推行网格精细化管理,打破传统会议模式,打造“小板凳”议事会,以入户“拉家常式”的讨论,实现大家事、大家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将“理解与温度”传递到“最后一公里”。
“走吧,咱们现在就去把排水沟挖出来。”在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村党支部书记汪学华话音刚落,村民便纷纷站起来往凡庄组的田地里走去。从早上网格员胡德伟发现村民凡明亮和王树峰因土地纠纷争论不休,到两家握手言和,只用了不到1个小时。
无需会议室、无需讲话稿,只要网格群里一通知,大家便拎着一张张小板凳,聚在村部门前大柳树下。谈感想、提意见,以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畅所欲言。
汪学华说:“我们村一直就有在门前树下聚集吃饭议事的习惯,立足村情实际,采用‘树下茶会’方式,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摸准群众思想动态,全力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力争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过去开会,在会议室里面坐着,上面干部讲,我们有时候听不太懂。现在好了,真正把话筒给了我们,干部也更加了解我们的需求,能够更加及时解决问题了。”弯柳树村柳学珍开心地介绍着变化。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党员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参与感。
坐着小板凳,在田间地头,或广场边,一群人围成一圈,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这是“小板凳”议事会的日常场景,也是息县探索乡村基层治理新路径的一个缩影。
“我们将持续以‘小板凳议事会’为依托,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群众最急、最盼、最忧的问题讲清楚、说明白,不仅让‘小板凳’成为协商议事、调解矛盾、政策宣讲的良好平台,更成为创新党建载体、强化基层治理的一道风景。”息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