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狄东阳 宋芳科
8月7日18时至次日6时,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灾情发生后,共青团甘肃省委迅速响应,组织动员各级团青组织力量,驰援榆中县受灾地区开展防汛救灾工作。在抢险救灾一线,甘肃青年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构筑起坚实的“青春堤坝”。为此,共青团甘肃省委特开设《青春聚力 驰援榆中》专题栏目,讲述他们奋战抗洪一线的感人故事。
抗洪群像:一线“火焰蓝”
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山洪灾害,打破了榆中县这座小城的宁静。
暴雨如注,洪水肆虐,房屋被冲毁,道路被切断,众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一场营救被困群众、搜救失联人员的保卫战在凌晨的暴雨中打响。
他们,是抗洪一线的“火焰蓝”,在风雨中筑起生命的防线,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安全。
马存:冲锋在前的指挥员
“我们是7号晚上11点多接到的命令,任务紧急、情况也不是很明朗,当时带了一些救生艇、生命探测仪和水域救援服火速赶往现场。”兰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马存回忆道。
然而,当他们抵达榆中县受灾的村落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意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多处被淹,受灾点分散,群众被困情况复杂。
“我们到达后,发现县城内的受灾点非常多,各个区域都有群众被困。”马存迅速带领23名队员投入救援。
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转移被困在一处场所的群众。
由于该场所靠近排水渠,洪水已经漫入,水深约1米,8名群众被困其中。马存和队员们迅速行动,利用救生艇和绳索,将被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紧接着,他们又接到协助当地村干部转移被困在家中的12名群众的任务。
“其中包括老人和小孩。”马存说,面对这一情况,队员们毫不犹豫地冲进被淹的房屋,将被困人员一一背出,转移到安全区域。
任务完成后,队员们稍作休息,但不到一个小时,新的命令又下达了。
“凌晨4点多,我们接到命令前往马莲滩村。”马存说,马莲滩村是受灾最严重的村落之一,当他们抵达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惊:道路被冲断,桥梁被冲毁,山洪带来的淤泥与石头几乎涌进了村庄。
马存带领队员们趟过泥泞的道路,徒步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他们沿着冲毁的房屋和河道进行搜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8号那天,我们搜到了3名失联人员。”马存回忆,现场的情况让他感到无比沉重。
尽管如此,他和队员们没有放弃,继续沿着河道和废墟进行搜寻。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来自定西、白银、临夏、兰州新区的救援力量陆续抵达,大家分段进行搜寻,争取在黄金72小时内找到更多的幸存者。
“我们的营地就设在马莲滩村的二社,当时没有水,没有电。”马存说,但队员们没有抱怨,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坚守在救援一线。
让他感到温暖的是,当地群众主动为他们送水、送方便面,一句句“你们辛苦了”让他们倍感暖心。
“在灾难面前,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种精神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马存如是说。
郭锟山:风雨中的坚守
“凌晨两点十五分,我们接到命令,榆中县双店子村有五人被困在车内。”四级消防士郭锟山回忆,这是他在这次救援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任务。
当时,暴雨如注,能见度极低,道路被洪水淹没,情况十分危急。郭锟山和队员们在班长姜皓的带领下,迅速赶往现场。到达后,他们发现被困车辆被洪水包围,水深齐腰,且水流湍急。
“我们利用绳索保护,一步步趟过洪水。”郭锟山说,由于雨势太大,视线严重受阻,脚下的泥沙湿滑,行进非常困难。但他们没有丝毫犹豫,迅速靠近被困车辆。到达后,队员们用绳索将被困人员固定,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他们搀扶出来,一步步脱离险境。
“救援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来自我们自身的身体状况。”郭锟山说,由于当时没有替换的衣物,全身湿透的他们只能在雨中继续坚持。直到第二天后勤保障到位,才送来了雨衣、换洗衣物和鞋子,以及各种洗漱用品,还搭建了帐篷供他们休息。
“身体上的困难和不适都可以克服,但看到被洪水冲毁的房屋,以及那些受灾群众,心里真的非常难受。”郭锟山说,让他感到温暖的是,沿途的群众不断为他们递来水,关切地问“吃饭了没有”,一遍遍地说着“你们辛苦了”“感谢有你们”。这些话语和举动给了他莫大的感动和鼓舞。
“作为一名消防员,我深知必须将这份感动与鼓舞转化为力量,在搜救一线坚持下去,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郭锟山坚定地说。
程佺:默默奉献的救援者
“8月7日晚,我们刚到现场,接到通知一个二层住户家老人和孩子被困家里。”四级消防士程佺回忆,当时,洪水已经淹没了主要道路,房屋被孤立在水中。
“站长马存带领我们从二楼屋檐边上慢慢探路过去,从窗户进去将老人搀扶过来。”程佺说,站长还将小孩抱在怀里,用雨衣将小孩包裹住,小心翼翼地从屋檐边上探步过来,最终成功将老人和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救援过程中,程佺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他回忆道:“刚开始救援时,穿的雨靴靴筒磨腿,当时没在意,直到救援稍微缓和下来,脱掉靴子才发现伤口已经发炎了。”好在后续保障人员及时赶到,为他更换了靴子并进行了消毒处理。
“个人身体上没有不适,但看到受灾群众焦急等待家人消息时,作为一名救援人员,我感到既揪心又迫切。”程佺说,“我只想快点打通生命通道,让受灾群众安心。”
牛赢玺:家乡的守护者
“当我看到家乡受灾的场景,内心充满了酸楚。”三级消防士牛赢玺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目睹了家乡受灾的惨状,但他深知作为一名消防员的责任。
“8号凌晨,我们接到任务,一处场所有几位群众被困。”牛赢玺回忆,当时,前方是齐腰深的湍急洪水,情况十分危急。站长马存毫不犹豫地第一个上前探路,但由于水流湍急,涉水无果。于是,他迅速组织队员们架设六米拉梯,最终成功将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连续多日的高强度救援,让队员们的身体都达到了极限。
牛赢玺说:“那晚涉水救援后,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却没有时间更换和晾晒。不少队员脚底磨出了水泡甚至血泡,但大家都咬牙坚持着。”直到后期保障力量到位,这些困难才得到缓解。
“作为一名本地人,我既为家乡祈祷,更要用实际行动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牛赢玺说,在救援过程中,他看着队员们不顾自身安危,多次涉水救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消防员的使命与担当,这也激励着他勇往直前。
王保鹏:生命防线的守护者
“8月7日23时,暴雨如注,我们接到命令后立即驰援榆中县城。”三级消防士王保鹏说,当时,急促的警铃声划破营区夜空,队员们瞬间整装登车,消防车冲破雨幕,向着受灾的榆中县城疾驰。
“在一处被山洪淹没的街道,群众的呼救声刺破雨幕。”王保鹏说,队长一声令下,他率先跃入齐腰深的洪水中,协同其他队员,将被困群众逐个转移至安全地带。
随后,他们又转战屋顶救援。一名抱着幼儿的妇女在湿滑的红瓦上险些滑倒,王保鹏和队长立即上前接过孩子,搀扶着她稳步转移。
至8日清晨,10余名屋顶被困群众全部脱险,而他们的雨靴里早已灌满泥沙,双脚也被磨破。
8日早上,他们临时组建突击队徒步向失联山村挺进。一处河道因泥石流改道,湍急的水流阻断前路。
“我来!”王保鹏再次请缨,话喊出口的时候,他已经把雨靴勒得更紧了。队长叮嘱他“小心点”。随后,他先蹚过山洪,将绳子固定。
“刚跳进河里的那一刻,我以为水浅,没想到水比看着深多了,瞬间没过腰,冰凉的河水裹着泥沙石子往腿上砸,脚下淤泥和水流冲得站不住脚,每一步都得死死抠着才能站稳。”
水流像有无数只手在推他,脚上撞上石块,顺水漂来的杂物砸得他生疼,他只能靠手扒着泥和石头往前挪。
好不容易摸到对岸的大树,他把绳子在树干上绕了三圈,打了个死结,扯着嗓子喊:“拉!”队友们在对岸使劲拽,绳子瞬间绷得笔直。
之后,他又跳进水里,在绳子中间站定,冲着对岸喊:“搭树干!快!”第一个要过河的是队长,刚踩上树干便晃了一下,王保鹏赶紧伸手抓住胳膊:“踩稳!扶着我走……”
直到最后一个人踩着树干过了河,他才松了口气。
想往岸上走,却发现腿像灌了铅,动不了了,小腿早已经陷到淤泥中,拉了好一会儿才上岸。雨靴里早就灌满了水和石子,每走一步都磨得厉害,“刚开始还觉得难受,后来就麻木了,只想着要第一时间进入受灾现场,里面还有老百姓等着我们。”
当晚,他们在半山腰的一间坍塌房屋前徒手扒开淤泥碎石,指尖被玻璃划破也浑然不觉。直至傍晚,搜救仍在持续。夜间,他们只能靠着岩石休息一下,脱下雨靴时,磨破的水泡与袜子粘连,用矿泉水冲洗时疼得直咬牙。
9日中午,他们在河道附近发现一名失联人员,小心翼翼将其抬出河道。当晚,战勤保障队伍送来了热食,捧着滚烫的饭菜,大家吃得格外香甜。而这,是他们三天来第一顿热食。
记者手记
在榆中县的抗洪救灾现场,马存、郭锟山、牛赢玺、王保鹏、程佺……这些名字构成了抗洪一线的“火焰蓝”。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总要求。他们是众多救援人员的缩影,也是抗洪一线的“群像”。
在风雨中坚守,在泥泞中前行,他们,用责任与意志,守护着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