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五一特辑·致敬奋斗者”系列。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名单中李宽的名字赫然在列。
不久前,在海拔2800米的贵州赫章铅锌矿区,凛冽山风裹挟着钻机的轰鸣。一位身着橘色工装、手执岩心记录本的青年,正俯身查看刚提取的岩芯样本。
他就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李宽,十余年地质生涯,用钻杆作笔,在祖国山河间不断地向下、向深、向远探索。
“钻孔在哪儿,帐篷就搬到哪儿!”1992年出生的李宽,从小的偶像是铁人王进喜。2014年大学毕业,他如愿进入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驻地矿区两点一线,挖泥浆坑、拧卸钻杆、装配钻具、整理岩心……
秉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信念,李宽常年扎根野外一线,每年平均野外工作时长达300余天,用脚步丈量了贵州、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十多个省份,参与探获大型、特大型金矿3处,特大型铅锌矿1处,潜在经济价值上千亿元。
“肩能扛,手能提”是李宽的工作日常。最近这段时间,他正带领团队奋战在乌蒙大地,服务贵州省最大铅锌矿床的增储工作。
据李宽回忆,初到贵州赫章猪拱塘项目钻探施工时,只能靠肩膀扛设备,“贵州夏天下暴雨,道路非常泥泞,任何设备都上不去,包括挖掘机”,有的设备最重可达五六吨,人抬不动,不得不将设备“大卸八块”,拆散后抬到山上,再重新组装。
针对技术难题,李宽牵头成立党员突击队,加强科技创新攻坚,仅在猪拱塘项目一地,就改进了10项钻探技术、优化改进了6种型号钻头,成功自主研制适用于灰岩地层的“尖齿长寿命金刚石钻头”,日进尺量达35米,钻头寿命提高三倍。
“我们的岗位虽然平凡,但要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一辈子也学不完,必须主动学习,孜孜不倦。”凭着这股韧劲,他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发表11篇行业论文,研发推广10余项新技术,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
多年来,李宽在深地探测领域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向地球深部进军。2019年,他主持完成的“三山岛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扩界扩能)工程西岭副井工程地质勘探”钻探工程终孔孔深2017.56米,刷新了国内竖井勘察孔孔深纪录。
2020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甘肃玛曲——合作整装勘查区深部找矿预测与钻探工程”终孔孔深2001.15米,刷新了全国坑道钻探工程孔深纪录。
2021年,他调度30台钻机、300余人完成“山东省招远市水旺庄矿区”探矿会战,仅用时一年,探获一座金资源量186吨的特大型金矿,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2022年,他主持完成的“山东省招远市大尹格庄金矿区”3000米科钻项目,用时208天终孔孔深3120.35米,三年内连续三次刷新了全国小口径钻探同类型钻孔钻进效率纪录。
他还曾带领团队在青海木里地区完成了国内第一个陆域可燃冰勘探孔和第一个试采孔的施工任务,成功实现三井地下对接,创造了连续点火时间23天的纪录,此对接开采工艺在世界陆域可燃冰施工中尚属首次。
从“地质报国”的初心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实践,李宽用十余年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担当。正如他所说:“地质锤敲响的不仅是岩石,更是时代强音。”
(大众新闻记者 方垒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孙凯歌 通讯员 王大伟 张丽辉)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十年徒步踏查5147个巢穴,她是守护湿地生灵的“羽翼卫士”
开屏见“好”|全国劳动模范周云杰:扎根制造业37年,从“打螺丝”到掌舵海尔
开屏见“好”|路遇高架桥车辆起火,辅警立刻停车扑救控制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