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从一场旅行开始,娓娓道出一个桥梁家族几代人的奋斗史,并巧妙串联起贵州桥梁建设的传奇,铺展开中国桥梁建设的恢弘画卷……重庆作家宋潇凌的儿童文学《万桥飞虹》里,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7月25日,第33届书博会在重庆国博中心启幕,第5届少儿阅读嘉年华同步启动。作为嘉年华首场重磅文化活动,“你的桥,我的桥,中国的桥”——《万桥飞虹》作家分享会举行。宋潇凌与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及众多读者展开对话,以“文学之桥”连接古今,共探桥梁背后的文化传承、工程智慧与青少年成长话题。
用儿童文学视角妙解古今之“桥”
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担任分享会主持。她介绍,《万桥飞虹》是贵州人民出版社与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由重庆作家宋潇凌历时2年创作完成。该书以12岁少年葛思桥的寻桥之旅为主线,串联起葛镜桥、北盘江大桥、花江峡谷大桥等贵州代表性桥梁的传奇故事,通过“桥梁历史+少年成长”的复合叙事,展现中国桥梁建设者的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
《万桥飞虹》作家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全书从“在贵州麻哈江上的一座屹立了400多年的葛镜桥”讲起,它由明代人葛镜变卖所有家产、耗费30年心血建成,被誉为“西南桥梁之冠”。主人公12岁的男孩葛思桥作为葛氏家族传人,桥梁知识丰富,性格阳光开朗,但有些敏感,心里藏着许多成长的小烦恼和小秘密。暑假期间,他与大侄女葛念镜一起来到贵州,探索千万座桥梁的奥秘。两人性格迥异,冲突不断。旅途中,他们被壮阔山河的大美所震撼,被天文小镇的神秘所吸引,也被桥梁人的热血故事所感动,最终完成了各自生命的蜕变与成长。
结合自身背景,颜小鹂分享了她对本书的理解。她说,自己既是贵州出版集团蒲公英童书馆的创始人,也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重庆“中国桥都”的称号与贵州从“地无三尺平”到“高速平原”的变迁,让她对“桥”的话题有着特殊的情感,“桥不仅是连接山河的物理纽带,更能串起历史与当下、理想与成长的精神脉络。《万桥飞虹》正是这样一部用儿童文学视角解读‘桥’的作品,既讲述贵州桥梁的历史传奇,也通过少年寻桥的旅程传递成长的力量。”
“桥”的题眼不在技术而在精神传承
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来源,宋潇凌将现场带回贵州桥梁博物馆的一座沙盘前。“沙盘里有个清瘦老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旁边写着:‘持一片心,蒙白水,桥不成,劲不死’。”她回忆道,“这是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工匠葛镜的誓言——他用30年时间,变卖家产、历经三建两毁,只为在险滩上建一座石拱桥。这句话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对‘桥’的思考:桥的题眼不在技术,而在‘人’的精神传承。”
分享会的核心议题为“从葛镜到‘猫道之子’三代建桥人的信仰传承”,宋潇凌以书中主人公葛思桥的视角切入,讲述了明代工匠葛镜倾尽家财修筑葛镜桥、当代桥梁工程师葛啸天参与设计北盘江大桥、民间修桥人毛驴叔执着修筑铁索桥的动人故事。她进一步阐释,书中以葛镜为起点,串联起当代“猫道之子”等桥梁建设者的故事,“从400年前的葛镜,到今天的工程师,再到孩子,精神传承不是口号,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扎根童年。我想让孩子知道:伟大的事,从孩子的专注开始。”
对此,现场嘉宾重庆一中校长周鹊虹以教育者的视角呼应道:“宋老师找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完美注脚。”他提到学校近年开学典礼的主题——“不可知的世界里积蓄确定的力量”“专注,笃定前行”,“‘择’是热爱,‘终’是能力。葛镜用一生证明:善始者众,克终者寡;而书中三代建桥人的故事,恰恰诠释了‘克终’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当代青少年最需要的成长底色。”
那些被看见的情绪才是成长的“桥”
如果说历史与精神是《万桥飞虹》的骨架,那么书中细腻的心理刻画则是其血肉。书中,葛思桥啃指甲的细节打动了众多读者,对此宋潇凌坦言,这不是简单坏习惯,而是孩子无声的求救信号。她解释,啃指甲是压力、焦虑的外显,“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啃指甲,第一反应是纠正,却没追问:‘你为什么不安?’”她表示文学作品可以真实呈现孩子的情绪,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焦虑是正常的,进而引导他们学会正视和疏导情绪,将脆弱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一番话引起周鹊虹的共鸣,他结合教育实践指出:“啃指甲、幽闭恐惧症……这些行为背后,藏着孩子未被看见的情绪。书中的葛思桥因母亲是隧道工程师,担忧她的安全;因同伴的误解,陷入自我怀疑。这些细节真实到扎心——我们总说‘为孩子好’,却常忽略‘和孩子好好说’。”
现场嘉宾、儿童文学作家李姗姗则从自身经历切入:“我6岁失去母亲,13岁时因被误解,跑到母亲墓前痛哭。那时才懂:孩子的‘叛逆’或‘沉默’,都是在喊‘我需要被理解’。”她特别提到书中葛思桥与母亲葛念镜的祭祖场景:“月光下,少年跪在桥上,身边是陪他长大的‘大人’。这种平等对话,不是说教,是‘我懂你’的共情。宋老师让家长‘蹲下来’,让孩子的情绪有了出口。”
专家们认为,《万桥飞虹》中的故事人物关系真实反映当下的部分家庭困境,让小读者从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情,同时传递出理解与包容的态度,让孩子们明白父母的不易,也让家长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
从桥梁工程到文学叙事,从历史传承到心灵成长,本次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文学交流,更是一次文化与教育的深度碰撞。观众纷纷表示,在深入了解作品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桥梁文化的魅力与成长的力量。“希望《万桥飞虹》能成为一座‘阅读之桥’,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看见历史的重量,让所有人看见:每一座桥的起点,都是一个关于热爱与坚持的故事。”宋潇凌说。
原稿点击:“文学之桥”连接古今,儿童文学《万桥飞虹》传递成长的力量-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