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师润五里界 匠育新未来丨学科创新托举乡村学子成长之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0:1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李娇龙)在江夏区五里界中学,有这样两位教师:一位手持地图,带学生穿越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一位翻开《诗经》,与学生共探千年情诗中的悲欢。地理教师胡晓晖与语文教师文武,一个从金口中学跨越25年教龄而来,一个为“离家人更近”扎根乡土。他们用不同的学科语言,在这所乡村中学奏响了同一曲教育情怀的乐章。

沙地视频与思维导图里的“终身课堂”

“地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看见世界的眼睛。”这是胡晓晖坚持了25年的信条。当他带着“终身教育观”走进五里界中学时,面对的是一群埋头苦读却分数徘徊的学生。

那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成了破局的起点,屏幕上浑善达克沙地的狂风席卷而过。“如果这是你的家乡,该怎么办?”她抛出问题,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争相上台画思维导图,将“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关键词连成脉络,有人甚至用红笔标出“种沙棘”的解决方案。当腼腆的王帆第一次主动举手讲解试题时,胡晓晖立刻捕捉到他的紧张:“你的思路比标准答案更有创意!”

在教务处,他的办公桌上总摞着学生手绘的地图。有学生总混淆洋流方向,他干脆带着学生到操场模拟地球自转。“分数不是终点,会思考才是。”

从《诗经·氓》到一碗泡面的师生共情

“语文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照见人心的镜子。”那堂《诗经·氓》的讨论课,让高二教室变成了辩论场。“女子为何被抛弃?”“如果重来,她该怎么做?”学生们从“彩礼太少”吵到“女性独立”,他只在黑板写下“共情”二字。课后,一个女孩悄悄问:“老师,怎么才能不像诗里那样遇人不淑?”

面对汉语语法薄弱的学生,他发明了“拆句游戏”:把长难句剪成纸片,让学生像拼图一样重组。当发现学生因没吹风机顶着湿发上课,他在班主任例会上连提三次。最让他暖心的,是那个端着泡面冲进办公室的男生:“老师,您再忙也得吃饭!”那碗泡面,他吃了整整一节课,汤里浮着的不仅是面条,还有少年笨拙的关怀。

在乡土深处播种“自主生长”的力量

尽管学科迥异,两位老师却像两股清泉,滋润着同一片土地。

他们都把课堂还给学生——胡晓晖的视频课让沙尘暴“吹”进教室,文武的《诗经》讨论让千年悲欢“活”在当下;他们都相信“慢教育”的力量——胡晓晖的“知识树”长了三个月才开花,文武的语法课重复了十遍才结果;他们更懂得以心换心——一个用思维导图接住迷茫,一个用《简·爱》回答成长。

当被问及支教的意义,他们的答案跨越学科,却指向同一份信念:胡晓晖写下“终身学习”,文武沉默片刻说:“这里的孩子,让我看见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知道,有些成长,早已超越分数,在乡土深处扎下了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