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维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接受表彰。
高维玉现为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1985年高中毕业后,他放弃在外工作的大好机会,一腔热血回到农村,看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他暗下决心,立志带领全村村民摆脱贫困,拔掉穷根子,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心系家乡情怀的他一干就是40年,终于把一个一穷二白的省级贫困村转变成为了组织强、产业兴、治理顺、民心聚的示范村。其所在的村庄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东省美丽村居。个人获评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强班子、带队伍,做好群众“主心骨”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高维玉始终认为“要想村庄发展好,班子必须建设好,党员必须发动好”。在他的带领下,沟东新村党委坚持“一统领三整合”,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以村庄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新村党组织体系,构建“新村党委——5个自然村党支部——16个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得到增强。
面对新村成立后村庄管理乱、融合难、服务弱等难题,高维玉大胆创新,在征得5个自然村群众理解支持后,打破5个自然村界限,采取直接合并融合方式,坚持四不变两不降,按照集中培训、清产核资等6个步骤,依法依规取消了自然村经济合作社,成立新村经济合作社,债权债务由新村统一管理。融合后,全体村民一人一股,同等享受新村分红和福利。
高维玉坚持不断更新办事理念,把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联户”活动,充分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引领作用,让“大事找支部,小事找党员”成为村民的习惯,透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全体村民体会到凡事有依靠,遇事有组织,生活有奔头,真正走出了一条“莱西经验”的实践样本路径。
兴产业、谋发展,当好致富“带头人”
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高维玉坚信,只要选好路子,找对方法,因时制宜,精准发力,定能蹚出一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幸福之路。他带领支部一班人外出跑调研,开夜车学技术,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实地测土调研,连续几个晚上讨论到深夜,论证发展葡萄产业的可行性。
为打消群众不敢种、不会种,销售难等顾虑,高维玉带领10多名党员干部先干起来,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创新推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真正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目前全村葡萄规模超过了1500亩。
他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葡萄大棚示范基地200亩,生态农场400亩,开展强村、弱村联建工作,与23个薄弱自然村联建,区域连片发展,扩大葡萄产业规模,万亩葡萄产业集群初具雏形。连续举办7次环湖葡萄节,葡萄产业年产值近4亿元,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3000万元……在高维玉的带动下,昔日的村庄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为了提升产业附加值,高维玉坚持以现代农业“嫁接”生态旅游,建设625米葡萄长廊和1500平米的库区移民文化展览馆,依托青岛农村干部学院“三同”实践基地,积极发展民宿、研学、采摘、生态观光等多元业态,打造集移民文化、党性教育等于一体的政德教育示范基地,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零收入达到现在的24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3.6万元,较2014年翻了6倍,昔日落后的沟东村发展成拥湖环绿的生态文明村。
育村风、引民风,当好群众“领路人”
以文明乡风为基,以淳朴民风为魂。
高维玉带领新村党委一班人建立村庄道德诚信体系,大力推行道德积分排行,成立了“三会二队一约”自治组织,组建15人道德评议会,每月进行一次道德积分评议,一个季度公示一次道德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受益群众超300人,实现了用小积分撬动村庄治理大格局。
他带头修订沟东新村村规民约17条,作为村庄治理的“硬杠杠”,做到大事有村规,小事有民约。总结提炼出“147”民主协商议事工作法,实现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带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探索推行了精细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划分16个网格,设立16名网格员,每周搜集10多条党员群众建议,实现了村庄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不留死角。每年开展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以好家风涵养好村风。
优民生、助保障做好群众“贴心人”
心中装满群众事,一言一行总关情。高维玉坚持群众事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面对村庄老年人日渐增多,子女大都外出务工,村庄70岁以上老人就餐难的问题,他主动联系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建设投资70万元的沟东新村幸福大食堂,老人们吃上了盼望已久的暖心饭。
为提倡新事新办,刹住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他建议推出免费为年轻人举办婚礼提供幸福大食堂场地,并把幸福大食堂融合到道德积分中,制定了幸福大食堂免费使用办法,最大限度减轻了村民的负担。日常工作中,只要群众有事找到他,他都会放弃自己家里的事,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他的孙子出生、老母亲去世,都因为忙着村庄工作,未能第一时间守在亲人面前。
高维玉常说的一句话是“群众所需,我们所向;群众所盼,我们所办”。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通讯员 于言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