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改革微故事:“科技副总”入企 产业与人才来了场“双向奔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7:2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俞皓然 李崇高 设计 张恬怡

每周三上午9点,张育斌都会驾车近一个小时到宁波耀峰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和企业总工程师交流研发进展、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或是将在学校已完成试验的装置带来开展整机测试。这已成了其近两年来的“习惯动作”。

张育斌是宁波财经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也是耀峰科技的“科技副总”。

张育斌在企业。 记者 黄慧仙 摄

一边是企业对提升研发能力的迫切需求,一边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4月起,宁波推行“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试点选聘了15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前往对口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或攻关工作。“科技副总”人事关系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考核其项目贡献和技术创新能力,高校院所也将助企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或职称评聘内容。

作为一家专业制造阀门、电磁头、水表、水表阀等灌溉设备的企业,近年来,耀峰科技面临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的压力,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但无论是对口人才招引还是庞大的研发费用投入,对中小企业来说,都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作为高校科研人员,张育斌多年来也一直在积极对接企业。

于是,在2022年的一场灌溉专题培训后,耀峰科技董事长张峰主动找到张育斌,邀请其去企业走走看看,双方一拍即合。此后,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张育斌很快成为企业“科技副总”。

张育斌和团队成员。 记者 黄慧仙 摄

几年来,张育斌带领一支由10名不同专业老师组成的团队,针对行业内对阀门和控制系统在提升水头损失、抗堵和延时等性能上的主流技术需求,研发并落地了阀门控制器、智慧农业平台等一系列技术成果,有效赋能智慧农业发展。

令张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是一款灌溉电磁阀的研发:仅一年半时间,该产品便实现了从设计图纸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工程师提供设计图纸后,张老师团队做计算机模拟仿真,企业提供全套测试设备,相比过去根据设计图纸反复打样的‘盲打’做法,研发周期可缩短至少30%。”提起这款即将面世的新产品,张峰语气里满是惊喜。

不仅带来创新的种子,“科技副总”还在长期参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熊瑞斌在企业。 记者 黄慧仙 摄

这两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熊瑞斌博士穿梭于学校和海曙区两地,忙着筹备博士后开题工作。作为宁波帅特龙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他不仅参与产品研发,还负责企业工程师培养,并担任了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目前在站5人,通过与博士们的交流,我要考察他们的研究项目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以及研究进度等,为企业遴选更对口的人才。”熊瑞斌说。

在宁波帅特龙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王立献看来,一项产品研发或某个技术问题的攻关,往往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每年收到的博士后简历达上百份,如果仅靠企业自行寻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而熊博士有着自己的科研“朋友圈”,作为“科技副总”,他对企业需求也比较了解,由其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再放心不过。

“科技副总”人才交流机制更是一场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

“翻翻自己当初评教授时的成果材料,其中有四五份都是在企业完成的。”熊瑞斌说,从高校实验走入企业生产一线,他和团队成员视野就不再囿于专利数和论文数,更要从企业的角度关注成本、开发周期、订单量等,从而更好掌握高校科研、企业产品两门“语言”。

宁波市科技局科技人才处负责人表示,着眼于宁波中小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副总”人才交流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有序流动,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推动企业创新、产业进阶、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放眼全省,随着各地工作推进,更多“科技副总”即将落地生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网络越织越密。今年4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浙江省“科技副总”选聘工作的通知》。今年,浙江省本级拟选聘“科技副总”200名以上,并推动各市、县(市、区)选聘“科技副总”500名以上,派驻企业并帮助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采访行将结束,张育斌又一头钻进了企业研发中心:得益于近一两年在生产一线掌握的情况,他和企业联合申报的“高精度低水损灌溉阀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新课题项目已在酝酿中,未来该项目成果有望在精准农业灌溉系统、城市园林绿地节水管理等领域一展“身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