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热闻|开启智驾睡觉被警告,网友:处罚力度太轻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3:46:00    

4月6日早高峰期间,南京交警八大队民警在雨花台区执勤时,发现一名驾驶员赵某在右转通过路口时双手脱离方向盘操作手机。经查,赵某开启了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并以此为由“解放双手”发送语音消息。交警现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指出“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驾驶时需全程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由于赵某系初犯,警方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和《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对其处以警告处理,未进行扣分或罚款。

南京交警强调,即便使用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仍需承担观察路况、随时接管车辆的责任。若因分心驾驶(如操作手机)引发事故,驾驶人将面临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辅助驾驶≠无人驾驶

‌目前的智能驾驶系统主要是辅助驾驶,而不是完全的自动驾驶‌。

自 2022 年3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 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也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五级,尽管名称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一致:0-2级均为驾驶辅助阶段,即“人机共驾”模式,驾驶员仍为驾驶主体,系统仅起到辅助作用。

当前车企所能实现的“智驾”还达不到无人驾驶安全级别,距离L5级的“完全自动”尚有较大差距。

当前,上市的汽车所谓拥有自动驾驶技术最高的仅为L2级。L2级仅能实现组合式驾驶辅助,仍需驾驶员全程保持专注;即便达到L3级也只是“有条件自动驾驶”(在限制条件下执行部分功能决策的自动驾驶模式),依然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驾驶任务,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控制车辆。

这意味着,驾驶员仍然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辅助驾驶可以使用,但驾驶员不能放弃对方向盘的接管。

近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体发文,呼吁别让自动驾驶变成文字游戏。其表示: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的标准,L2和L3什么的用户听不懂,都是专业话术。建议统一名称:L2=辅助驾驶,L3=自动辅助驾驶,L4=自动驾驶,L5=无人驾驶。

开启智驾模式 就能呼呼大睡?

4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但是司机已双手离开方向盘,呼呼大睡。此视频一经传播,迅速攀升至热搜榜首,引发网友对智能驾驶相关话题的讨论。

早在今年2月份,也有网友发布一条使用智能驾驶的视频,画面显示,一位理想车主将矿泉水瓶放在方向盘上,试图欺骗车辆的检测功能,并躺在驾驶位上睡觉。视频拍摄者坐在车辆后排,另外还有一位后排乘客正在睡觉。

2月11日,理想汽车的客服人员回应,理想部分车型配备智能检测系统,长时间开启智能驾驶且未恢复方向盘的控制,车辆会点亮危险提示灯进行声音提示,若仍长时间未恢复控制,车辆会缓慢减速至刹停。“车上有注意力检测的东西,开启智驾后司机即便手扶了方向盘,但没有目视前方的话也是会有提示的。”另外,该客服人员表示,用矿泉水瓶去替代方向盘并不可取,“车辆是可以检测得到的。”上述工作人员解释,目前理想采用的智驾系统属于L2级别,仍需要驾驶员接管车辆。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调查仍在进行

在3月29日,另一起涉及智能驾驶技术的事故引发公众担忧。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碰撞后爆燃,造成车内3人死亡。事故现场图片显示,车辆撞击护栏后车头损毁严重,电池起火,车上三明乘客无一生还。

据初步披露,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高速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模式,车速由116公里/小时降至97公里/小时,但未明确说明自动紧急制动(AEB)是否生效或车门解锁机制是否存在故障。铜陵市公安局表示,专案组已介入调查,具体细节需待官方通报。截至发稿,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一周,但是目前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技术依赖与安全责任的平衡难题

三起事件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普及中的矛盾:一方面,部分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功能,忽视安全责任;另一方面,车辆系统的可靠性仍需验证。南京交警提醒,辅助驾驶仅是“助手”,驾驶员不可放松警惕。而小米事故中,公众质疑焦点包括:AEB系统为何未有效减速、碰撞后车门为何无法打开等,这些问题亟待调查厘清,记者也将持续关注。

网友观点:处罚力度太轻了

多数网友认为,目前辅助驾驶技术还不成熟,小米SU7刚刚出事了,为什么还要如此相信自动驾驶?而且智驾目前只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盲目相信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车机,对自己对行人都不负责任,还是要遵守交通法规。疲劳驾驶、开车玩手机都不符合交通法规,更别说开着辅助驾驶睡觉了或者开着辅助驾驶就心安理得的玩手机,就应该有更重的处罚。

专家呼吁:规范技术使用,强化安全标准

交通安全专家指出,车企需明确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并通过技术手段(如方向盘脱手监测)限制滥用;同时,应加强事故后的应急机制设计,例如电池防火和车门自动解锁功能。此外,法律层面需进一步细化对分心驾驶和智能系统责任的界定,以应对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4月7日晚,记者致电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咨询关于本地是否存在智驾分心的处罚及案例,工作人员称:由于智驾功能开发时间短,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她只能帮忙记录落实,“稍后会让相关工作人员给予回应”。接着,记者又致电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历下交警大队,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截至发稿,记者都没有收到济南交警支队的回复。

随着智能汽车普及,安全驾驶的核心理念仍需坚守。技术赋能不应成为疏忽的借口,而应是安全的保障。公众期待相关部门和企业以透明调查和严格规范回应关切,共同推动智能出行健康发展。 那么这次南京交警做出的警告处罚,你怎么看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雨鑫综合自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南京交警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大众网、北京商报、网友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