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装备制造行业正迎来以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装备制造企业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化解产能过剩、突破供应链协同低效瓶颈、破解绿色转型难题的关键时期,“智改数转”正从“选修课”转变成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修课”。机械加工与铆焊加工作为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更亟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大连炳林重工有限公司作为甘井子区深耕重工装备行业20余年的优秀企业,以铆焊、机械加工、部件装配为核心业务,主要产品涵盖港口机械、起重设备、冶金专用设备及各类钢结构件,尤其在桥式起重机、物料搬运装备等领域具备深厚技术积淀。炳林重工聚焦核心业务场景,持续通过技术迭代与效率提升巩固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高精度加工能力和智能化解决方案赢得市场认可。尽管良好口碑让炳林重工订单不断,但随着业务成倍增长,设备利用率不足、订单交付效率有待提升、一线用工短缺,以及原有MES系统功能不完善等问题逐渐凸显。进行多场景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炳林重工保持高速发展的必答题。
借助大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政策的东风,区科工信局深入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和供需对接,推动炳林重工与华为(大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成为数字化转型伙伴,双方经过多轮深入沟通和实地调研,针对企业现阶段痛点堵点,量身定制了“智改数转”解决方案。
云上联接产线,让设备开口“说话”
炳林重工车间内,机械加工和铆焊设备曾如孤岛般独立运行,设备状态难以实时掌握。通过设备联网改造,安装物联网模块,搭建设备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运行数据,使设备运行全面可视化。企业可精准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利用率,快速排查停机待机原因并及时优化,实现设备使用效率和订单交付效率双双提升。
集中编程+远程推送,破解一线用工难题
重工行业精密加工对编程能力要求较高,一线工人培养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炳林重工通过部署多轴数控编程软件,实现数控程序由物联网通道直接推送至加工设备,既降低了对工人编程能力的依赖,又确保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全流程再升级,为产线提质增效
针对MES系统功能不完整问题,炳林重工从模块功能、业务流程整合、数据分析与决策三个方面实施升级改造。通过定制化功能开发、建立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构建数据分析模型,为生产计划制定、设备维护管理、产品质量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显著提升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度。
经过近三个月的改造,炳林重工预计可实现设备利用率提升3%-5%、生产管理综合效率提升2%-3%、每年节约成本15-20万元。方案的实施不仅优化了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更推动企业数字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炳林重工的成功案例,也顺利通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初审,即将进行验收。企业投入的86万余元深度改造费用,按照试点政策高达50%的补贴比例,将获得超过43万元的资金扶持。
下一步
区科工信局将以甘井子区与华为进一步深化合作为契机,以大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政策为抓手,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争取政策支持量体裁衣、跟踪服务,加快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速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区科工信局
审核:王佩瑾
责编:何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