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要饭的似的,弄一身灰在这挤呗”“谁穿这么脏到这挤来”——近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一男子频繁辱骂邻座务工大哥的视频流传网络。视频中,一名女乘客出面进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北京公交警方4月19日的通报显示,违法行为人赵某峰(男,61岁)多次辱骂乘客,扰乱乘车秩序,已被依法行政拘留。被辱骂乘客的家属表示:大家应善待每一位在外打工的人,不能因为他们外表或衣服脏,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侮辱性语言刺激人,希望大家都有同情和善良之心。
尊重和包容每个与自己不同的人,反对偏见、歧视、人格侮辱等——无论是现场乘客的批评制止、围观网友对骂人者的谴责,还是警方的依法处置,都传递出这样的鲜明态度和价值观。
嫌弃辱骂劳动者的人遭到公众声讨,并不意外。近年来,尊重、关爱劳动者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人们经常见到的暖心场景是:有农民工上了公交车后,因担心自己身上脏弄脏座位而坐在地上或台阶上,有司机将其扶到座位上说:“你坐完我再擦就行。”还有司机表示“在我们心中你是最干净的”“人人都是平等的”。
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善意接纳农民工等劳动群体的“不够干净整洁”时,“体面不在衣冠而在人心”这句话显得十分贴切。正如有网友所说:“有的人衣服脏但心干净,有的人衣冠楚楚心却很脏。”个别人因衣着、样貌等外观羞辱他人,其实是将个人的优越感凌驾于他人的尊严之上——这种傲慢与偏见不仅不体面,更不应被纵容。
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接纳世界的参差”,指的是世间万物以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形态表现和价值呈现,成熟理性的心态应当是理解和接纳这些不同,并从中发掘美好。这或许也是人们产生共情的原因——大多数人都是某个劳动群体中的一员,能在不同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工地上老师傅手上的茧、电焊工的“迎风流泪眼”,以及诸多劳动者鞋上的泥巴、身上的汗臭……这些平凡劳动者最真实的样貌,正是他们在社会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种证明和印记,是我们的生活图景、城市面貌的一部分。
看见、包容、接纳不同劳动群体,也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明成色。社会文明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密集、交通路网的便利、城市环境的整洁,更体现在公共空间中每个人对待陌生人的姿态与教养。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前不久,“保洁员休息室不该是厕所最后一格”的话题冲上热搜,没有人因为保洁员“蜗居”厕所休息而对其掩鼻嫌弃,而是纷纷呼吁帮助他们化解难题。这才是文明应有的样子。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人对农民工等劳动群体都能以善意相待。“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是确保社会运转的‘螺丝钉’”“外来务工者的价值体现在你我生活的细微便利中,而不是衣服上”……越来越多的地方也在帮助这些劳动者解决各种急难愁盼问题,为他们的落户、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提供政策支持,以城市应有的胸襟将他们揽入怀中。
毋庸置疑,未来,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会持续改善,他们身上的灰尘、异味会逐渐成为“过去式”,人们对不同职业和社会分工的认知也会达成更多共识:“灰头土脸”是劳动者的无上荣光,共情、尊重劳动者的每一个侧面是人们应有的教养。
公共空间里,多一些推己及人的关怀与体谅,文明才会不断生长,进而充盈整个社会。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