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驻青高校新增147个本科专业点,学科建设重心始终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始终扎根城市沃土,形成行业引领、面向产业的协同育人生态
调整学科专业,寻求人才培养最优解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同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也有更新,增列29种新专业,新目录共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
在此次的优化调整中,13所驻青高校新增了30个本科专业点,从专业类型看,绝大部分为工学类专业,少量为理学、教育学、农学、管理学类专业。
实际上,驻青高校的学科专业近年来一直在持续优化调整,在增与减的动态演变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始终是驻青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力点。而驻青高校学科专业的变化,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缩影,是青岛努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积极探索。
解决“不适配”:不断加快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布局
学科专业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教育部新增的29种新专业中,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指向明显。而不少曾经的“热门专业”因无法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而被撤销。
这实际上也已阐明了近年来各高校不断进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原因——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新任务,当前的学科专业设置还存在“不适配”的情况。
与国家发展同频,近年来,驻青高校正不断加快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布局。近五年,驻青高校新增147个本科专业点。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艺术与科技……透过各驻青高校新增的本科专业可以看出,其变化不仅反映了高校对产业变革趋势的敏锐捕捉,更体现了教育领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为。
比如,青岛大学这些年的专业调整变化就比较大。青岛大学教务处教研办主任陈净告诉记者,2020年以来,面向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需求,该校增设了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供应链管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7个新兴和急需紧缺专业,撤销了金融工程、保险学等22个“错位过剩低质”专业,招生专业由102个缩减到78个。目前学校78个招生专业中,59个专业与教育部发布的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山东省“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等相匹配,占招生专业的76%。
因势而变:既服务国家战略又突出青岛特色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前沿科技发展,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次新增专业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据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此次调整,全国31所高校新增了这一专业点,驻青高校的专业调整也与国家战略步调一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均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进行了布局。
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已摆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从青岛发展定位来看,作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首位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青岛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而集成电路产业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条主赛道的重中之重。很显然,新增专业就是在面向未来做人才储备。
“实际上,5年前新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优先布局,经过持续深耕,目前学院已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积累为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专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海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海永表示。
与此同时,驻青高校此次的新增专业也映射出比较鲜明的城市底色和学校风格。例如,山东科技大学刚获批的海洋信息工程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这个新专业?该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洪宇说,这既是青岛海洋特色的凸显,也是新形势下推动传统优势学科同新工科交叉融合的一次探索实践。“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等院校,我们在海洋信息感知与智能探测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工科基础,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提升传统优势学科的‘含智率’,必然是学科优化调整的题中之义。”下一步,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将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基础,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特色学科形成优势互补,以海洋信息感知、海洋仪器装备开发和海洋探测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交叉融合:着力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强化专业建设与就业互促机制,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针对此轮专业调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如此表示。对于广大学子而言,选择了新的专业,就是选择了新的跑道,选择了一片“蓝海”。
此次,驻青高校不少新增专业带有交叉学科特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也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比如,康复大学新增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这是一个医、理、工高度交叉的学科,致力于培养康复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充分彰显该校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显著优势;青岛农业大学新增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专业,着力培养能在生物农药、植物保护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科学应用和市场营销的新农科卓越复合应用研究型人才……
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提升专业与产业、与市场的契合度,使其贴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才是题中之义。
“新专业的主要产物是人才,让专业和人才深深扎入产业、市场土壤,才会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有生命力。”青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吕途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各新增专业始终扎根城市沃土,在同企业的持续互动中,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形成行业引领、面向产业的协同育人生态,着力培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与时代同频,与产业共振,驻青高校正在不断的自我优化中实现有机更新,在校与城的互动中找寻人才培养的最优解。(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2024年度13所驻青高校
新增30个本科专业点
中国海洋大学
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新增运动训练专业
山东科技大学
新增海洋信息工程、运动训练专业
青岛大学
新增智能材料与结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
康复大学
新增神经科学、生物材料、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青岛科技大学
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青岛理工大学
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
青岛农业大学
新增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专业
青岛滨海学院
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建造专业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生物工程专业
青岛黄海学院
新增数字经济、工业智能、新媒体技术、智能海洋装备、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青岛城市学院
新增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城乡规划专业
青岛工学院
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建造、制药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