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人都有拖延症,它为何如此强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1:02:00    

最近,作家蒋方舟因坦承自己有“长达十年的拖延症噩梦”而上了热搜,并引发共鸣无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放眼你身边乃至全社会,做事丝毫不拖延的人基本是难以找到的。

蒋方舟 图据视觉中国

拖延症一直是个热议话题,如今回看过往,我们会发现:

它存在的时间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任何时间都能找到大量饱受其困扰的同类。

那么,我们为什么难以摆脱拖延?

以及,如果它如此忠实地跟随着我们,是否意味着其本身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噩梦与反抗

今年将满36岁的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12岁起就在报纸上开设专栏,以“天才少女”之名出道,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据蒋方舟回忆,从12岁到16岁那段青少年时光,堪称她“人生中工作量最大的一段时间”——每周要交五篇专栏,每篇八百到一千字,她会在凌晨3点多就起来写作,她曾回忆:“写到7点多听到楼下的扫地声,就知道该上学了。”

为此她还猜测:为什么爸妈个子都不矮,但自己身高才1米59?可能就是长身体的时候缺乏睡眠导致的。

这段勤奋而规律的写作生活,让蒋方舟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拖延症患者。

但在她进入大学之后,情况很快起了变化。先是从身材焦虑开始,她陷入了间歇性的暴食,生活作息也被打乱,几乎每天都在“下定决心重新做人”和“放弃重新做人”之间循环,常常缺课,并开始严重拖稿。

她自己分析,这或许是出于对小时候过于勤奋的一种叛逆和反弹。

加上社交网络的兴起,让她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博,表达欲也因此被稀释。

为此,从她成年之后直到30岁,至少有五六部半途而废的长篇小说,一部都没完成。

其中最令她羞愧的是:有一本新书,出版社根据她反馈的完成时间安排了出书后的线下推广。但到了应该出版的时候,她却没能完成。

然而,因为涉及其他合作方,线下新书巡讲的时间不能延后。于是,蒋方舟带着只有书名和封面的“半成品”新书,开始了被她称为“史上最诡异”的新书巡讲……

后来她回忆道:“这件事带给我的羞愧程度,是我现在有时半夜想起来都会忽然从床上坐起来,大力叹口气。”

蒋方舟 图据视觉中国

尽管如此,她仍未能及时痛定思痛,做出明显改变——后面再出书,蒋方舟依然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甚至会出于愧疚和恐慌,谎报自己的工作进度,说“马上就写完了”之类的话搪塞。

或许,还是她的编辑太客气了吧。哪怕忍无可忍,也只是发很长的短信指责她。

这让人再次想起《黑镜》编剧兼主创查理·布鲁克的那个经典回答——有人问布鲁克:你的灵感从何而来?他说: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只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能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换句话总结,这不是船到桥头自然直,而是逼上绝路自然行。

我们真正的原罪

2003年,一本名叫《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学著作出版。其作者M·斯科特·派克曾在军队担任多年的驻地心理医生,并以自己的从业经验为基础,写出了此书。

虽然几乎未作任何宣传,但这本书却经读者们口耳相传,迅速达到千万级销量。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不仅多次再版,且长期稳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心智成熟的旅程”,将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心灵的进化和成熟的道路细细分析。作者明确指出: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场艰苦的旅程。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关于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原罪”。

当然了,不是故事里的亚当夏娃偷吃分辨善恶之果,而是深植人性之中的懒惰。

斯科特·派克写道:阻碍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它(懒惰)是我们内心中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无需更多解释,相信任何一个看到此文的人都能瞬间想起自己向惰性屈服的日常经历:迟迟爬不出的被窝、半途而废的减肥、匆匆放弃的锻炼……

图据图虫创意

这些只是最浅表的懒惰。更深层的懒惰还包括对主动沟通的畏惧——多少次,只因为不想费口舌跟别人交涉或解释自己的意图,你跳过了一些原本应该的步骤,直接私自操作?

斯科特·派克也强调: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恐惧感,懒惰本身则是产生这种恐惧感的基础。

这一点在蒋方舟的自述中也有映证——回看那段拖延症期间,她最后悔的就是,因为恐惧暴露自己的拖延,她迟迟不向编辑或工作伙伴说实话,谎报进度,骗别人的同时也骗自己。

那种感觉“就像被关进了一个单人监狱,里面只有我和我的耻感、自我怀疑和失败感,我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工具离开这个监狱”。

蒋方舟 图据IC

终于决定改变后,她才如实跟工作伙伴讲述自己的真实情况和困难,并且在走出这一步后发现:很多原本对她来说痛苦到无法启齿的事情,其实没那么难以解决。

另一个“天才少女”的故事

2003年,与《少有人走的路》出版同一年,年仅19岁的伊丽莎白·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办了一家医疗科技公司。

这家公司的最大亮点是血液检测黑科技:号称只需采上一两滴血,就可以完成多项相关检测,不仅省时省事,更能大幅降低血液检测成本。

这也太好了吧?

伊莉莎白不遗余力的营销,以及社会对互联网神话的渴望,令她的公司市值一度达到90亿美元,她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被誉为“女版乔布斯”,还上了福布斯封面。她的董事会阵容堪称豪华,连老谋深算的默多克都被拉入其中……

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伊莉莎白

然后,这一切被证实只是一个巨大的、闪亮的骗局。谎言败露后,伊丽莎白又负隅顽抗了多年,才于2023年锒铛入狱。

最早揭露这一骗局并跟踪此案多年的《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约翰·卡雷鲁曾这样评价伊丽莎白:“在正确的路与容易的路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这句话给我的震撼,超过了整个故事本身。因为在看到前半句“正确的路”时,大脑会自动联想到正确的反义词——错误的路。

但事实上,在人生的所有选择上,与正确背道而驰的不是错误,而是“容易”。

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永远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个故事看起来与拖延本身无关,伊丽莎白·霍姆斯在各方面一定都是一个极为勤奋的榜样,每天清晨5点起床、四处奔走宣讲,拉投资、游说政界和金融界名人为公司背书……

但她恰恰回避了最核心的部分,那个需要大量投入和漫长研发的实实在在的科研部分。这也是一种懒惰,一种恐惧。她有过无数次机会放弃对“演久成真(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执念,坦承失败,从头再来。

但她一直拖延,一直伪装,直到身败名裂,依然不愿悔改。

拖延的积极面

如果只是将一件事缓缓再做的话,这种拖延算不得是错。

世事变化无常,有时过于急着行动,往往还没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情况就已经变化,甚至导致之前的忙碌变成一场空。

所以姜文说,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让子弹飞》剧照

甚至偷懒本身也未必全然负面——有时你只是累了,或感到迷惘,需要一点时间休息。

把合理的等待与因恐惧而产生的拖延区分开来,需要足够的智慧。更重要的是,需要勇气——有勇气直面事物的实质与内核,也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是在害怕吗?是想逃避吗?想逃避什么?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写道:

人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这就像世界既有光明也有黑暗,人性亦是善恶交织。

图据图虫创意

那么,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懒惰、战胜拖延的“终极力量”是什么呢?

答案也很简单,是爱。

“我们之所以能够成长,在于持续的努力;我们之所以能够付出努力,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对自己的爱使我们愿意接受自律,对别人的爱让我们帮助他们去自我完善。”斯科特·派克说,“自我完善的爱,是一种典型的进化行为,具有生生不息的特征……它违反熵增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永远走向进步的神奇的力量。”

在蒋方舟的故事里,无论是带着未完成新书进行巡讲的羞愧,还是编辑忍无可忍发短信指责,都没能让她立刻悔改。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最爱她的妈妈。

在她28岁那年,一个很平常的下午,当她的妈妈听到她又抱怨工作完不成,平静地说道:“得亏你成名得早,要不然,像你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早就被淘汰了。你要是上班的人,早就被开除几百遍了。”

这让蒋方舟彻底崩溃。不仅是因为她知道妈妈说得对,更重要的是在那之前,妈妈几乎都是表扬和维护她,很少指责她。来自最爱自己的人的批评,终于让她痛定思痛,开始改变。

不用和她比,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那个最爱自己的人。只需起身去做,去认真生活。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相关文章
2025-04-30 06: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