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媒体报道,一些老年人本想着报个老年大学,结果却感觉掉入了推销现场。体验课还没上完,销售人员就一直信息轰炸催促报正式课,价格还不便宜。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让越来越多“有钱有闲”的老人已经不满足于带带娃、跳跳广场舞了,他们在继续学习、扩展社交上展现出更多需求。而集学习与社交功能于一体的各类老年大学,则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重要载体。
随着老年大学走热而来的,也有一些无良商家,他们往往打着免费体验、低价收费、公益推广等幌子,先把老年学员聚拢起来,然后再采取各种推销话术甚至坑蒙拐骗的手段,向老人们推销高价课程、昂贵产品以及各类保健品,不仅让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质量堪忧的保健品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这背后与正规老年大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关。很多地方公办的老年大学由于价格便宜甚至全免费,往往会出现名额“秒没”的现象。老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自然也就会有社会办学力量来弥补空缺,这就给一些非法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
要治理市场上“坑老课堂”频发的现象,当务之急是要加大优质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力度,实现老年教育市场的“良币驱逐劣币”。加大公办老年大学开设力度,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有资质的各类文化企业等。同时在办学方式上也可加强与社区基层组织的合作,与社区合作办学的模式,既能降低经营主体的办学成本实现“让利于老”,方便老年群体就近入学,社区更可以强化实时监管,确保办学宗旨不跑偏、教学内容不越轨、学员权益有保障。
在强化监管上,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也应有更多作为。如严把入口关,在办学资质审核、从业人员监督、课程内容备案、日常检查抽查等方面建立系统监督流程,避免老年教育市场鱼龙混杂。畅通老年学员的维权绿色渠道也至关重要,不能让老人们因为“维权太麻烦”而选择即使被骗也只好忍气吞声。
作为有积极意愿参与学习、社交的老年群体,要不断提升防骗意识,选择有正规办学资质的老年大学,在购买高价课程、相关产品时要擦亮眼睛,避免冲动消费。子女则要多关心关注父母的动态,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参与更多教育、社交活动之余,不妨通过防骗知识普及、亲自体验“探店”等方式为父母“扫雷”。
(作者:夏熊飞 系媒体评论员)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