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明奇迹“大运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6:20:00    

作者: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院长)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标志之一,它在长达24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作用。

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联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大运河由此起步,此后又有隋唐大运河、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开挖等历史变迁,最终形成今天涉及8省、直辖市,总长达3200公里的巨型人工运河遗产。从其演化历史观察,大运河经历过古代运输河道、当代南水北调(东线)通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长度1011公里)、国家文化公园等几个重要阶段。当前它仍具备着运输、供水、水利、生态、文化、生活、生产、旅游等诸多功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中国土地上的自然大河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形成互相隔绝的流域系统,大运河的出现成为我国古代解决南北水上交通分隔、促进物资流通、确保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特别是隋唐时代开始,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而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南方的漕粮只能借助大运河而源源不断地北上,如北宋时代,每年经大运河输送都城东京(今开封)的漕粮有600多万石(约合36万吨),最高达800万石;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经京杭大运河输送首都北京的漕粮达到每年670多万石,从明代成化年间(1467—1487年)起,正式规定漕运总额为每年400万石,这个制度大体一直沿用到清代。为了保证运河的畅通,需要解决大量复杂的工程问题,如处理不同自然大河之间的水位高差问题,运河常年补水问题等,由此产生了大量工程创新智慧和成就,如建立堰坝、斗门、梯级船闸;设立水柜、澳闸、滚水坝、减水闸;创建南旺分水工程、淮安清口枢纽工程等。这些成就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都占有独特地位。

绵长的大运河是培育众多文化成就的摇篮。随着运河的开挖和使用,它联通了洛阳、西安、开封、杭州、北京、南京中国六大古都,催生了扬州、淮安、镇江、济宁、临清等一系列名城,为苏州、无锡、常州、嘉兴、绍兴、宁波、徐州、宿州、沧州、德州、天津、通州等带来了繁荣,从而造就了大运河城市带和文化富积带。大运河串联了吴越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推动着不同文化的互动和融汇,也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在运河沿岸,产生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三言二拍》等文学名著以及元曲、昆曲、京剧、淮剧、越剧、阳明学派等数不清的文化成就。为此,大运河沿线迄今保存着数十座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数以万计的不同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密集分布,共同展现着大运河文化的多姿多彩、深厚博大。

古老的大运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又恢复了青春活力。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被合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全面展开;2019年,中央决定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遗产及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合理利用不断登上新台阶。一批反映大运河历史成就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沿线分布着近百个5A级景区、1200多个4A级景区,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轴。

大运河也是一条纵贯中国东中部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大走廊。它连接着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及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等,有条件发挥统筹、联动、整合、共享等现代化功能,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目标的实现。

2400多年来,大运河的开凿、演化、运行历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史、中国水利水运文明史和科学科技史。今天,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同样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珍爱文化遗产,追求和谐发展,建设美丽家园,践行和平理念的情怀和担当。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2025-04-16 07: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