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31日至4月1日,2025“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中俄分组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以“共同发展的空间:全球与欧亚维度”为主题,来自两国的9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有益的交流对话,为推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贡献智慧。
在议题为“中俄:多极世界中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邢广程作了题为“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常量和变量”的演讲,观察者网整理成文,供各位读者交流分享。
【演讲/邢广程】
今天的世界非常不平静,处于大变局之中,但是在这么多的不确定当中也有确定性的因素,那就是中俄关系。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新时代中俄关系的常量和变量”。
如何描述中俄关系?两国的外交官都已经做了非常好的文本准备,两国元首也进行了确认。在2024年中俄两国的联合声明中有这么一段表述:
“当前的中俄关系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模式,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性质。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中俄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凸显出稳定、坚韧的特质,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双方强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非权宜之计,不受一时一事影响,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独立价值。双方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反对任何阻挠两国关系正常发展,干涉两国内部事务,限制两国经济、技术、国际空间的企图。”
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大国、邻国和谐共处的典范。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大国,而大国之间关系最好、最稳定、最有确定性的就是中俄关系,如果两国之间的关系都像中俄关系如此发展,那么世界就真的太平了。
·常量:“三不”原则
中俄关系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大国关系发展最大的确定性呢?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三不”原则起了作用,这就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常量。
中俄关系经历过很大的波折,但是在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获得了发展,双方确定了“四不”,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不意识形态化,现在“不意识形态化”不怎么提了,但前面的“三不”一直在提。
某种程度上,中俄关系发展是以“负面”和“禁行”的方式来确定的,而30多年来回过头看两国所定下的“三不”原则,可谓极富远见,具有超越时代的外交价值和智慧。目前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非常希望中俄关系出现问题,所以特朗普就有个很大的“使命”——他希望在他的任期内把中俄关系拆散。然而中俄双方早就设定了两国关系“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
可以说,“三不”原则是中俄从多年积累的经验教训总结中提炼出来的智慧,是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
具体而言,从“不结盟”的角度来看,中俄关系有其上限,再好也不结盟。
因为双方有过结盟的经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和苏联结成了盟国关系,但是之后出现了问题,从盟国关系一下子滑到了对抗关系,导致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了大波折。也因此,我们总结出中俄关系的第二个“不”,就是“不对抗”。
“不对抗”,这是中俄关系的下限,换言之,中俄关系不能往下走,只能往上走。
中俄是邻居,邻居之间无非三种模式:第一种,点头模式,见面了点个头就过去了,关系不咸不淡;第二种,互相骂架、互相踹门,这样的邻居关系很糟;第三种,就是好邻居,邻居有事,去帮忙,远亲不如近邻。因为邻居是搬不走的,这是最主要的地缘政治特性,所以中俄关系发展,一个很大的经验教训就是邻居关系只能处好。
目前官方的表述是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不仅现在友好,将来还要友好,最低的底线就是坚决排除中俄之间互为敌人的情况。互为敌人,这完全不符合中俄两国人民和两个文明之间的本质,也恰恰是中国的对手和俄罗斯的对手特别想看到的,所以一定要排除这点。
“不针对第三方”,实际上讲的是中俄关系的宽度。
中俄两国发展关系是不是有针对性,针对某个国家或集团呢?1950年代时是有的,因为结盟和“针对第三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之所以结盟,可能就是要针对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集团。在此之后,中俄关系发展有其内生动力,解决自身的问题符合两国的利益,不是临时凑起来针对某一个“大家伙”的。30多年来双方一直是“不针对第三方”的表述,遗憾的是有些人仍然听不懂。
资料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变量“正叠加”
中俄关系,除了“三不”原则,还有“变量正叠加”的发展特征,也就是说两国关系在不断递进,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展。
从两国关系发展的时间轴来看,1991年底到现在,中俄关系都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直在递进,这是几十年来中俄关系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中美关系有波折,俄美关系波折更大,俄乌关系更不用说,而中俄关系没有波折。
苏联解体之后,中俄两国在联合声明中表述中俄“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之后,俄方提出来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双方宣布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1年,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稳步推进,这不就是递进?如果大国关系不断递进,那么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就有最大的确定性,同时对世界稳定也会带来正面影响。
就合作来看,双方的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
全方位,就是全面整体地发展。原来中俄在政治互信方面做了很大的推进,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也在不断深入,现在全方位都有了发展。将来中俄合作还要在一些领域继续推进。
正因为中俄关系有“负面”的“三不”原则,更因为有“变量正叠加”,所以在这个非常不确定的世界中,中俄关系是最确定的,未来的中俄关系是可以预测的,我们会更加珍惜和推进中俄关系的发展。
·一些展望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特别是在美国主动地想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的大背景下——特朗普上任后要拆散中俄关系,国际上特别关注中俄关系走向的时候——谈中俄关系的稳定性、战略性以及超越时代的战略价值,有其重要意义。中俄关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和韧性,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更不会因为有某一个第三方说“我特别不希望看到中俄关系发展”而散了。
“新时代的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是外交部对当下中俄关系的表述;作为学者,我个人认为现在是中俄关系最正常的时期——要说中俄关系“历史最好时期”,还得是结盟时期。但是中苏结盟有它的局限性,1989年邓小平对戈尔巴乔夫说得很清楚了,当时中苏关系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平等。为什么说现在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正常”的时期呢?就是因为两国关系是相互平等的,没有谁欺负谁、谁服从谁的关系,这决定了中俄关系会走得更深、更远。
如果讨论中俄未来需要进一步做的事,“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巩固,打造大国关系新范式”、“双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格局”、“双方践行世代友好理念,传统友谊历久弥坚”、“双方在国际舞台密切协作,履行大国责任担当”,这四点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做的事。
如果说中俄关系还有一些需要发展的空间,可能就是两国在经济、人文领域还可以加强合作,特别是科技方面,可以做一些实际的工作。俄罗斯受到西方新一轮的制裁,这意味着俄罗斯缺乏经济领域、金融领域、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在当下这样危险的局势下,中俄应该在金融、科技、经济、人文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打造不同层次的、相互深度嵌入的合作平台,这样一来,中俄关系就有了更多物质的、精神的、人文的、价值观的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