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警惕AI伪造“权威答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24:00    

  “参考文献全是AI编的,连作者名字都查无此人!”近日,微博话题“防止DeepSeek乱编文献的方法”登上热搜,有网友利用AI工具辅助写论文时,发现AI所给的参考文献在正规的学术资料库中根本找不到,内容、标题、作者都是其虚构出来的。不少网友也纷纷晒出自己的“踩坑”经历:虚构名著中不存在的句子、乱编医学典籍中不存在的医术、“发明”历史上完全没有发生过的“史实”……看似无所不知的AI,似乎正悄然成为伪科学信息的制造源头。

  当下,AI工具早已成为辅助人们学习、工作的智能帮手。即使面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难题,它也可以提供一个有数据、有出处、有引用,逻辑自洽、内容翔实,看上去科学合理的答案。然而当人们去追根溯源、验证信息真伪时,往往发现那些看似严谨的答案完全是子虚乌有。

  不久前,一则“‘80后’死亡率突破5.2%”的消息刷屏网络,声称“截至2024年末,每20个‘80后’中就有1人已经去世”。这份附有翔实人口数据、死因分析的“权威报告”被众多自媒体和网友广泛转载,然而最终却被证实为谣言,其数据实为AI工具自编自造。类似事件并非个例,AI甚至还可以篡改专业严谨的司法内容。“我用DeepSeek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一则条款,它言之凿凿地告诉我在第几章第几条,但实际上这一条的内容和它说的完全不一样,本想通过AI快速搜索一下法条依据,没想到它直接开始‘立法’了。”在太原从事法律工作的王秀妮哭笑不得地对记者说。她还提到,AI不仅会捏造法条,甚至还会编案例和判决文书。“如果这些假信息未经核查便被采信,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她不无担忧地说。

  记者调查发现,在医疗、法律、历史、文学等诸多严肃学科领域都曾有过AI编造、杜撰的伪科学信息,如AI提供的诊疗方案最终延误病情、荒诞的“秘史”被当作学术成果等。随着专业机构的接连辟谣,不少原本对AI工具盲目信赖的用户开始重新审视其可靠性。网友@请叫我老周就无奈调侃:“AI乱编内容真假难辨,就连查证时,它都会继续编造、自圆其说,彻底陷入‘信息套娃’,所以查专业知识还是老老实实翻书、查正规资料库吧。”

  “AI对科学信息的拼接和虚构本质上与谣言无异,只不过相较于普通的谣言,它的伪装能力更强,本身就披着科技的外衣,再加上晦涩专业术语的包装,让其自带一种‘权威滤镜’,让人误以为科学可靠,极易误导公众认知。”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冯梅认为,AI既可以成为科学传播的得力助手,但也可能沦为伪科学滋生的温床。为此,她提醒广大网友,在进行学术研究或科学探索时,不能过度依赖和轻信AI软件,而应寻求科学、正规的专业机构、权威平台或者有资质的专家并进行交叉验证,规避掉进伪科学的“陷阱”。

山西日报记者王少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