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送外卖跑滴滴”,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苏州相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亥秋,将心得写在了由“外卖日记”梳理总结成的调研报告里;相城经开区党群办宣传文化科副科长王铭科,则将感受寓于了“原来的服务驿站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配套服务也还没有跟上”的感慨中。
据《南方周末》报道,今年1月起,苏州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相城经开区安排了包括张亥秋、王铭科在内的7名机关干部脱产两周,全流程沉浸式体验网约车司机、快递配送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岗位。
此事一出,好评一片。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如果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想着怎么制定公共政策、怎么提供公共服务,哪怕想得再周全,搜集资料再完整,会议讨论再细节,终归会失之空泛、隔靴搔痒,很难真正地体会到民情、民意和民心。
就像现在一些专家学者在网络舆论场上不怎么被信任一样,归根结底是所谓的专家学者更多的是自说自话,要么是为利益代言,要么是说一些“书斋里的学问”,没有走出办公室进行实地考察,也没有俯下身子倾听百姓意见,高高在上的说话,说得再有道理,也很难有说服力。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地站在群众的视角和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没有比亲身体会更有效了。苏州让“干部送外卖跑滴滴”的做法,也比惯常的“网听民意”“基层调研”更好。几年前,有北京市人社局干部体验送外卖后感慨“这个钱太不好挣了”,当时就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当然,为了避免让“干部送外卖跑滴滴”成为新的形式,在制度设计环节就要仔细思量,做好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之后要把一些有用的意见和方案纳入公共政策和服务的制定当中,必须做到“实打实”,拒绝“空对空”。进一步说,这种工作方法如果能够收获不错的反响和收益,也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部门、其他领域、其他行业,让公共政策更加体现民情民意,让公共服务更加温暖人心。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苏昊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