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年复合增长率超30%,果酒热度还在上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1:01:00    

  从2022年开始,中国酒业整体进入调整期,渠道库存压力增大,产品动销频次下降。然而,其中有一个品类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趋势,那就是被称作时尚潮饮的果酒。2020—2021年是果酒的高增长期,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0%—80%。即便是最近两三年酒业出现深度调整,2024年果酒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依然超过30%,进入2025年,果酒的热度还在上升。

  在最近于成都举办的第112届全国糖酒会期间,以“标准化产业链强品牌”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果酒产业发展大会和第一届中国特色果酒展同期举行。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果酒行业专家学者、果酒产销和配套行业企业家、品牌机构、推广机构、电商平台和渠道平台负责人齐聚一堂,用数据、案例与策略性思考,共同为中国果酒产业的发展支招。而第一届中国特色果酒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家果酒生产企业和辅料、设备等配套企业参加,成为全国春季糖酒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果酒展会,众多酒商、行业人士、媒体和消费者前来观展,或挑选果酒产品,或寻找代加工合作伙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市场热度攀升,产业迎来爆发

  在白酒、啤酒行业进入下行期,葡萄酒行业面临寒冬的情况下,果酒的市场规模却持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因低度适口性、风味多样化以及情绪价值表达,果酒正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新赛道。果酒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四届中国果酒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的2024年度抖音平台果酒品牌销售数据及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果酒生意比2023年同比增长14%,行业规模持续走高。同时酒水消费者向年轻化、高端化发展。受平台热点和生活方式影响的新酒饮场景不断涌现,比如户外、夜店、露营、野餐、烧烤、轰趴等。

  果酒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主席周劲松表示,“2023年,全国果酒市场销售额在150亿—180亿元,2024年达到200亿—240亿元。这一规模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包括进口葡萄酒在内的葡萄酒市场规模。今天的果酒行业,正处在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历史转折点。那些穿越周期迷雾的企业,终将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收获时间的礼物。”

  从近年发展看,年轻人正在成为果酒、预调酒品类的主力消费军,他们更容易被多元内容所吸引,这也为果酒产业的创新指出了方向,那就是聚焦新功能、新场景、新情感。比如清爽、气泡及果味的多元口感,酒精+咖啡因的都市生活新概念,精致好看的酒瓶+微醺场景凸显舒适居家格调,便利店、路边摊、奶茶店创造酒水场景微创新,还有“心情”酒、盲盒酒等引发的“酒与情感”创新机会。谈及为何选择果酒,80后消费者刘女士说:“白酒辛辣,啤酒胀肚,而果酒度数不高,酸酸甜甜更适口,对于女士来说更容易接受。当既想喝酒又不想喝醉时,果酒就成了一个好的选择,而且大多数果酒产品外包装颜值都比较高,符合女士的审美和小资的调性。”

  果酒的赛道也在进一步细分,2023年青梅口味的果酒占比近4成,2024年桑葚酒、椰子酒、枸杞酒等占比上升,很多爆款果酒也出自这些赛道,原因在于它们踩中了消费者心智,比如踩中健康需求心智的桑葚酒、蓝莓酒,踩中爆款风味心智的杨梅酒、椰子酒。

  周劲松指出,果酒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从2018年到2024年,已经从一个生产企业少、市场规模小的行业发展到现在生产企业已达六、七百家的市场规模。“目前,国产葡萄酒加上进口葡萄酒的年销售额约为300亿元,而去年我国果酒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元。按照果酒行业近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计算,到2025年,中国果酒的市场规模有望持平甚至超过葡萄酒。”

强标准塑品牌,稳健果酒根基

  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曾稳稳表示,在果酒消费升级趋势下,质量管理体系将成为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溢价的核心杠杆,助力构建品牌强化、产品创新、成本优化、风险防控等多维竞争力护城河。在他的演讲PPT上,一组对比图极具冲击力:左侧是茅台悠蜜全产业链的360个质控节点,右侧则是某果酒企业简陋的20个检测环节。“当我们的悠蜜蓝莓酒要进入欧盟市场时,光是农残检测标准就有178项。”这位质量管理专家的发言,呈现了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

  长期从事酒业发展观察和培训的酒业公益品牌酉贤创始人吴勇指出,中国酒业市场销售规模已破万亿,其中白酒利润最高,啤酒销量最多,果酒前景最好。但果酒产业存在品牌认知度低、渠道渗透弱、标准化不足等问题,“在白酒行业,头部三强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而果酒市场仍呈现‘蚂蚁雄兵’的格局。当消费者记住的是梅子酒、荔枝酒这些品类而非具体品牌时,说明整个果酒行业仍处在原始竞争阶段。”吴勇分析说。此外,果酒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43%,原料标准化率低于30%,极大影响了果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吴勇看来,果酒要从四方面向白酒学习:学习白酒当仁不让的格局和视野,学习白酒实战性极强的市场营销,学习白酒利他思维下的合作伙伴体系的构建,学习白酒“试点纠错”与“开宗立派”的创新精神。他建议,企业要挖掘果酒的核心优势,比如健康化趋势红利、原料地理标志优势、场景创新潜力。“比如开辟‘悦己消费’新赛道的RIO微醺‘一个人的小酒’,创下了年销售额15亿元的成绩,值得行业研究和学习。”他举例说。

  作为多年研究果酒的专业人士,周劲松指出,果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加持,以四川果酒产业发展来看,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了四川省桑葚酒、青梅酒等行业标准,对产区风土、种植工艺进行理论指导,托举起四川果酒产业稳健根基;梅见、悠蜜、冰清、仙林等龙头品牌已经形成规模化引领带动作用和相对成熟的营销体系,为行业提供了参照示范作用。

  广州市顺昌源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士莹指出,果酒发展存在三大症结——标准化缺失导致品质参差不齐,产业链断层造成成本高企,品牌建设滞后削弱溢价能力,唯有以“高品质+文化赋能”才能行稳致远。

“品牌+渠道”双发力,果酒拓展海外市场

  果酒产业增值生态联盟副秘书长萧钦月认为,果酒具有农产品加工、酒类和消费品三种属性,消费者希望得到价值主张和情绪共鸣,但很多时候欠缺一位好的产品经理,帮助果酒与消费者之间实现双向奔赴。随着我国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暂时较难通过人口增长来拉动内需,而出海打开了果酒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白酒有消费习惯隔阂,红酒和洋酒在国外有天然优势,啤酒已完成垄断洗牌,唯有果酒无国界。在果酒出海的征程中,IP联名与口味创新是进入新市场的捷径,电商平台是产品出海的另一个重要跳板。”周劲松表示,虽然果酒体量小,但依然有一些果酒品牌在出海上做了一些成功探索。例如广州顺昌源酒业有限公司出海已有20多年,产品已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广东荔枝庄园的果酒去年出口到了澳大利亚,今年去了香港市场;青梅酒品牌冰青的身影去年出现在加拿大。“希望有更多企业抱团出去,发出中国果酒的强大声音。”林士莹也建议,中国果酒企业应该组团出海,形成声量和体量。

  谈及果酒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与路径,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五粮液国际品牌事务部副部长李文强深有体会。他介绍,中国果酒出口产品类型分布为梅酒占63%、青梅酒18%、特色果酒12%、白酒及其他7%。从进口地区分布特点来看,日本市场偏好传统梅酒,占出口梅酒的41%,欧美市场青梅酒和特色果酒需求增长迅速,东南亚市场果酒全品类均有良好表现,尤其是新加坡。从海外市场需求特点看,亚洲市场偏好中低度果酒,喜欢更甜更多果香,欧洲以中度果酒为主导,北美更偏好中高度果酒。

  在李文强看来,果酒出海的关键成功因素为品质一致性+特色文化传播+本地化适应+合规认证。果酒企业的出海首先要取得企业资质,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产品标准化、国际认证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合规体系建设等,完整流程通常需要8—21个月。“中国果酒走出去的关键词包括文化自信、中国特色、跨界合作、创新融合、渠道多元化、产品差异化等,每一个都值得去深入研究。”李文强指出,企业要提升潜力,加强品牌认知度与渠道覆盖率。不同规模企业策略也有不同,例如大型企业可以全球多市场同步布局,采取自建销售渠道+当地代理;中型企业可采取区域市场聚焦战略,实施差异化产品定位,与区域经销商合作,兼顾专业酒类电商平台与中高端餐饮渠道;小型企业可采取细分市场渗透,在单一国家或城市重点突破,以特色产品进行小批量测试,销售渠道上首选跨境电商平台,与特色餐饮、精品店合作,从侨胞社区切入。

(章 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