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汽车扎胎,在完成轮胎修补后,一般还要进行动平衡处理,但是否需要进行四轮定位,是车主们经常纠结的问题。不少店家推荐做四轮定位,很多消费者也糊糊涂涂就接受了。那么实际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四轮定位和动平衡的关系。
什么是动不平衡?
根据GB/T 6444-2008的定义,动不平衡是旋转体的中心惯性主轴与旋转轴线既不平衡又不相交的不平衡状态,即旋转体的质心与旋转中心不重合存在一个距离e,称为偏心距。正是这个偏心距e的存在,导致了作用于转轴上的离心力,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平衡危害。
驱动轴、离合器、飞轮这些高速旋转的运动物体,由于材料、加工工艺、装配质量等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存在不均匀的质量分布,存在偏离设计值的加工水平或公差外的装配间隙等,这些因素导致旋转物体的质心所在重心惯性主轴,与实际的旋转中心所代表的转动轴不重合,旋转时存在离心力作用于转动轴上,这种惯性离心力的失衡现象,就是动不平衡。
同理,车轮由轮圈、轮胎、气门、胎压传感器等组成,由于上述组合材料的不均匀或制造误差、安装误差等,都可能使车轮的转轴偏离中心惯性主轴,导致产生动不平衡。
简单来说,家用洗衣机在转动时,由于内部的衣服分布不均,同样也会导致动不平衡。不过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低速旋转的洗衣机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噪声,但一旦高速旋转时,如果桶内的洗衣服质量分布不均,肯定会出现较大的噪声。
为什么要做动平衡?
动不平衡,带来两大问题,分别是振动和噪声。伴随车速加快,振动和噪声也愈发明显,不仅影响乘坐舒适性,更影响行驶稳定性。而动平衡的核心,就是解决轮胎与轮圈组合体的质量分布不均问题。动平衡机通过高速旋转轮胎,精确计算需要添加的配重块位置,确保车轮在旋转时达到0克偏差的理想状态。若不做动平衡,高速行驶时方向盘会出现规律性抖动,严重时可能导致转向系统磨损加剧。
不能因为没有抖动的感觉,就判断轮胎平衡是正常的。只要是平衡不良,即使驾驶者没有明显感受,长时间就会对车辆的悬挂、胶套、球头、方向机等部件造成隐性伤害,甚至影响四轮定位数据超出了车厂设定范围。下面几种情况,应该做动平衡。
补胎
补胎时,轮胎被拆下,进行打磨、除尘、涂胶、修补,不管是贴片还是蘑菇钉,都会增加约5-15g的重量,导致轮胎的质量分布发生了变化,而原先位置的平衡块也失去了平衡的作用,动平衡已经被打破,需要做动平衡。
安装新轮胎
新轮胎限于制造公差,轮胎与轮圈不一定不是完美对称的,并且两者组成车轮后可能加剧车轮的动不平衡,因此更换新轮胎后有必要重新做动平衡。此外,安装胎压监测等涉及轮胎从轮圈上扒下来的情况,都需要重新做动平衡。
每行驶5年或6万-7万公里
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撞击等意外,粘附于轮圈上的平衡块可能脱落,腐蚀,导致车轮旋转质心发生变化。根据米其林的建议,每行驶5年或6万-7万公里建议进行动平衡测试。
行驶时车辆抖动
在铺装道路行驶时,正常情况应该是平稳的,如果车身/方向盘出现抖动,本着由简至难的故障排除方法,应该首先检查轮胎动平衡。
轮圈变形
某些工况下,如过深坑,撞马路牙等,会导致轮圈产生微观变形,质量分布改变,这时需要重新做动平衡。如果轮圈变形量过大,动平衡可能无法恢复,就需要更换新轮圈。
不要小看这么一个动平衡,虽然就是转一下,贴几块平衡块,但关乎车辆的行驶平稳性和拉杆、球头,甚至方向机的寿命,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一句话总结,“拆胎必平衡”。
换轮胎需要做四轮定位?
首先,这是一个谬论。更换轮胎,只是打破了轮胎与轮圈作为一个整体的平衡力,与四轮定位并无关系。有人说,轮圈的拆装也会影响定位数值更是无稽之谈。轮圈与轴承的结合定位度极高,拆装轮胎根本不会影响到定位数值。更何况决定四轮定位数值的是悬架的拉杆及其偏心螺丝的位置。因此,更换轮胎后,只需要做动平衡,无需做四轮定位。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做四轮定位呢?车轮经历了较大冲击。如路面坑洼孔洞、横穿铁轨、冲击马路牙等日常撞击,或交通事故涉及车辆悬架时,需要进行四轮定位。
轮胎偏磨时。日常检查车辆的时候,发现轮胎异常偏磨,说明四轮定位数据出现了问题,需要加以调整。或者发现车辆操控性能发生变化时,如行驶不稳、跑偏,车头车尾异常灵活时,建议检查定位。
编后语
车辆的平稳性主要与悬挂系统、底盘调校、动力总成的振动控制等多个环节相关,由于其具备木桶效应,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导致车辆出现异常的振动。换胎后是否继续增加四轮定位,应该按照车辆实际受损的情况来判断到底要不要做。(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