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而美”中的硬实力!青岛仪器仪表产业成全国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1:35:00    

青岛仪器仪表:“小而美”中的硬实力

在多个细分领域培育出一批“隐形冠军”,成为全国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

利用太赫兹成像技术,能够以微米级分辨率清晰呈现小鼠耳蜗内部三维结构,为全球听力损失等耳部疾病的无创诊断开辟了全新路径——近日刊发在《光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不仅再一次展示了太赫兹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又一次生动展现了仪器仪表产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改造世界的基础,仪器仪表向来被誉为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越往高端化发展,就越离不开仪器仪表的支撑。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新一轮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在更加重视高端装备的大背景下,首次在仪器仪表产业领域选拔出两支“国家队”——青岛仪器仪表集群和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

不同于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以及船舶海工装备等产业的“大体量”“大块头”,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以“小而美”为特点。沿袭自主创新的基因,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闯出了一条国产替代的路子,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创新策源地。在创新内核的驱动下,青岛在若干细分领域成长起一批“隐形冠军”,构建起面向科学研究、工业自动化、应用服务的产业技术体系。

自主创新策源地

仪器仪表是检测、测量、观察和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及物性参数的设备。作为基础性产业,仪器仪表服务于千行百业,产业高度细分。比如按测量参数可以分为温度仪表、压力仪表、流量仪表、成分分析仪表等;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电子测量仪表、光学测量仪器、机械测量仪器等。

由于专业性强、门槛较高,仪器仪表也被比作“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经过数十年积累,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产替代上不断取得突破,部分高端产品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在全球不断突围升级的进程中,青岛贡献了重要力量。自发展之初,自主创新就是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的重要标签。20世纪80年代,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参与研发的我国首台国产化离子色谱仪、中航工业前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相继在青岛诞生,由此奠定了青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基调。

凭借初期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在海洋科研领域的优势,青岛在海洋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离子色谱仪等细分领域不断加快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的步伐,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坐落于崂山区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突破浮标用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多参数现场高精度测量、系列浮标研制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中电科思仪是目前国内仅有的能够在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和基础测量仪器领域全方位对标国际一流的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实现了高端重大科学仪器和通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盛瀚色谱先后突破了多功能离子色谱技术、色谱质谱核心部件、分子泵国产化量产等行业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离子色谱、液相色谱等分析仪器的国产化发展。

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的实用实验室。

任何产业的高端化进程都绝非一蹴而就。在很多仪器仪表高端领域,进口品牌仍然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在性能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国家将仪器仪表与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并列,明确为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所要发力的重点领域。

青岛引导企业与本地29所高校和驻青科研院所在仪器仪表相关领域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同时,与中国计量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保持着长期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仪器仪表产业具有典型的交叉性,不仅涉及门类众多的实验分析技术,还涉及电子、计算机、信息、软件、自动化、精密机械、人工智能、核物理等多学科门类。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下,新技术喷薄而出,仪器仪表产业也在更多维度上加快创新。青岛企业已在前沿方向上崭露头角。

太赫兹技术及产品就是其中之一。聚焦太赫兹技术产业化,青岛青源峰达推出太赫兹三维层析成像系统、自动随形太赫兹无损检测系统等多款核心产品,开发高精度光纤延迟线、太赫兹源和探测器、飞秒激光器等核心部件,成为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太赫兹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厂家之一。目前,青源峰达正参与筹建国家太赫兹产业创新中心(青岛),计划建设太赫兹技术研发实验室、测试验证平台、中试生产基地等,借此培养更多产业链高成长性企业。

构筑多层次产业技术体系

如果说青岛在海洋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离子色谱仪等细分领域孕育出了“高山”,那么青岛在其他细分领域也同样拥有“群峰”。

数据显示,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有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集群以仪器仪表制造业为核心,以各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支撑,构建起“制造+服务”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生态。在这个多层次的产业技术体系中,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青岛企业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助推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链持续丰盈。

海克斯康作为全球最大的三坐标测量仪制造商,凭借在工业传感器领域和工业软件领域所拥有的16项全球首创产品和8项“世界之最”测量技术,构建起全球测量精度最高、测量范围最大和产品线最广的计量产品和方案,其技术已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和海事等29大领域。

艾普智能深耕电机检测领域,微电机检测系统连续5年国内市场排名第一。产品和方案已经覆盖机器人电机、伺服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空调风扇电机等众多电机检测领域。

致真精密仪器自主研发高分辨率磁光克尔显微镜、晶圆级磁光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等系列产品,是集成电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崂应海纳光电纵深布局环境监测领域,打通了从核心元器件、终端设备、场景应用、云端监管到综合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研发、制造及应用行业占据领先位置。

近年来,各行各业数智化转型的持续深入,对产品实时监测、对数据实时抓取的需求不断攀升,由此推高了对仪器仪表产品的需求。仪器仪表产业在政策红利、技术突破、市场需求三重驱动下,正经历快速发展。尚普咨询集团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全球通用仪器仪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通用仪器仪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6%,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在一批优质企业带动下,青岛仪器仪表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全市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不仅如此,青岛还有一批潜力股正在破土而出。瑞斯凯尔自主研发荧光流式细胞仪,能够实现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血液病分型等诊断功能,试剂及仪器已覆盖近千家医院;融智生物将宽谱定量飞行时间临床质谱及微流控芯片核酸快速分析两大技术平台应用到病原微生物鉴定、药物基因组学、肿瘤早筛、激素分子定量分析、高分辨率组织成像等诸多领域;星赛生物提供微生物代谢过程检测/细胞分选解决方案,联合茅台、宝洁等企业将其拉曼组仪器系列产品应用于白酒酿造、人体护理等领域……

青岛正在更多技术领域建立起产业布局。

聚链成群,播撒“阳光雨露”

加强产业上下游间协作,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从而进一步做强产业竞争力,这是产业集群的意义所在。

行业门类多、产品品种多、产业链复杂,是仪器仪表区别于其他装备行业的重要特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散、小”特征明显,企业之间存在“隔行如隔山”问题。不过,在创新、市场等方面,企业面临不少共性问题。青岛以此作为切入点,率先发力。

青岛相关部门通过调研发现,海洋仪器仪表、化学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创客群体在研发过程中有很多“缺项”,需要完善全过程、全体系的服务。为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研发痛点,青岛专门设立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众创仪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发布辖区内大型科学仪器共享资源及检验测试服务项目资源,推动全市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问题。

比如,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就配备了50余台(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加工设备,可以满足科学仪器相关领域企业从产品研发到中试,再到工程化开发等各阶段制造服务需求,能够精准解决企业痛点问题,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青岛着力搭建优质产业载体,出台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加速优质项目集聚、支持企业规模化发展、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鼓励产品推广应用等,对仪器仪表产业给予大力支持。

行业协会是服务产业的重要平台,也是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青岛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自成立起便聚焦从建立仪器仪表行业研发服务平台、打造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仪器仪表产业园区、组建仪器仪表产业基金等方面发力,通过“协会+园区+基金”的模式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协会所依托的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成立3年多来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器械到高端精密仪器研发,再到封装检测全流程生态体系,已集聚行业优质企业42家、年产值近5亿元。

仪器仪表产品研发验证周期相对较长,平均需要3年至5年,如何帮助企业顺利跨越“达尔文之海”?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的股东高创资本组建了规模1亿元的仪器仪表产业基金,同时设有规模1000万元的产业园专项孵化基金,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产业园探索持股孵化的发展模式。在基金助推下,园区大力开展“源头招商”,对接高校院所早期科研成果。目前,已陆续对接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科学仪器领域的科研成果项目,其中大部分为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项目。

截至目前,青岛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已服务重点企业、高校院所300余家次,推动合作成果转化30余项,推广创新产品170余项,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站上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新的起点,青岛将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配套,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塑强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将青岛打造成为全国仪器仪表创新示范窗口,为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岛样本”。

民企提问,金融机构答题着力破解政金企信息不对称,加大金融政策、信贷产品等宣传推介力度,实现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直达快享。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调研活动由市委金融办、市民营经济局、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青岛金融监管局联合主办,通过实地调研、座谈问诊及政策宣讲等环节,四个调研组将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对企业、项目存在的融资困难进行“金融问诊”,需协调解决的事项进行现场办理。同时,各金融机构还派出“精兵强将”向民营企业介绍最新金融政策、信贷产品、融资方案、典型案例等,提升企业获取金融服务、运用金融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调研活动仅仅只是第一步,”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青岛市还将全面梳理调研活动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的企业、项目,建立“三应三尽”工作台账。对尚未获得金融服务的企业,纳入“应纳尽纳”企业台账,匹配银行机构开展对接服务,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备相关手续,尽快达到审批条件、提交审批材料;对已经提交审批材料、尚未获得审批结果的企业,纳入“应批尽批”企业台账,推动市、区(市)两级银行机构开展并联审核,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进度,尽快确定能否授信和具体授信额度;对已经获得授信审批、尚未完成放款的企业,纳入“应放尽放”企业台账,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用款计划,督促银行机构及时投放。

多方合力,同向发力,“加码”服务民营企业,为其发展添活力正成为青岛金融业的共识与共同行动,金融机构纷纷发力,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多元化需求,力促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企业。截至今年2月末,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8174亿元,占全市贷款的25.1%。(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