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订单开年后就到了。奉贤区海湾镇五四农场,上海传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张克红的日历本上,“5月15日”被画了一个圈,这是杂交粳稻“申优28”播种的日子。
张克红的制种基地位于农场西北角,看得见海。今年,她从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收到1500亩的制种订单。制种,若遇上风调雨顺,一亩地能赚1000多元,收益高于生产性水稻种植。在大多数制种农户眼里,这是一笔“富贵险中求”的生意。
制种当然不只是一笔生意。种子好不好,直接关乎来年亩产。什么概念?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程灿说:“今年100亩制种生产的种子大约对应明年一万亩面上的生产用种安全。”
目前,上海每年的杂交粳稻制种面积达2万亩以上,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杂交粳稻种源生产基地,保障着该区域200万亩左右杂交粳稻生产用种的安全。聚焦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之一,进一步提高水稻等粮食作物单产、增强口粮供给能力,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对“保产量”的要求,亦是现代化大都市稳定发展的基石。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高单产也引得长三角地区种业企业争相投来意向订单。沪郊制种基地,制种平均产量达每亩180公斤,最高亩产346.1公斤一度成为全球杂交粳稻制种高产新纪录;并且,制种基地生产的杂交种纯度全部达到了国家标准。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曹黎明进一步解释:“上海的技术相对成熟、制种队伍能力较强、机械化程度较高、区域气候相对适宜,占了天时与人和。”在近日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有关“上海种源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中,他提出:种子生产田也属于基本农田,理论上面积不受限。能否规划制种片区、打造国家级的种源基地,用更少田地生产更多种子,从而提高种子供给能力、提升产业效益和效率?
技术
一粒优质的杂交粳稻种子,历经千道万序,每一步都严丝合缝。
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粳米,因为食味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放眼全球,国外种植的粳稻主要以常规粳稻为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现杂交粳稻产业化应用的国家。相对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等方面优势。上海杂交粳稻产业化优势突出,当前杂交粳稻种植比例达到40%左右。
张克红订单中的“申优28”,是市农科院育成的自主知识产权杂交粳稻之一,后转让给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去年,该品种通过国家超级稻认定,是沪上首个超级稻品种。
虽已制种八年,但每当种子发到手,张克红和农户们都要绷紧了神经。在她的制种基地,一亩地的制种成本在3000元左右,要花费的精力却远超账面:“制种的收益80%取决于科学技术,20%看天。即便有技术指导,也需要小心翼翼,精确掌控每一个环节。”
最难的还是调节花期。通过花时改良,“申优28”制种的父本、母本在抽穗后,实现了10点半左右同步开花。“这就好比空间站交会对接,制种父本与母本抽穗期和开花时间都要基本同步,才能提高授粉效率,实现杂交粳稻高质量生产。”程灿解释。
这,对制种父本、母本的播差期设计、花期预测和调节提出了高要求。
对此,市农科院研制了“一种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张克红的日历本里,“申优28”制种第一期父本的播种日是5月15日,母本推迟24天,于6月8日播种。
这还远远不够。父母本的生长发育进程还受到光、温、水、肥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上田间管理的差异,父本同母本花期不完全相遇时常会发生。
每年8月上旬开始,张克红就要和制种公司的技术指导人员、农户们一起,一块田一块田地跑,对父本、母本幼穗发育进度剥查诊断,每天检查一次,根据幼穗发育进程预测花期。“对发育偏快的亲本要偏施氮肥抑制生殖生长,一般每亩施10至15公斤尿素。施肥前要放干田间水浆,使发育偏迟的一方吸收不到肥料。”她记得分明,就怕失之毫厘。
这,得益于市农科院制定的“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也因此技术,杂交粳稻制种的机械化和产量水平有所提高,种子质量变得稳定。2021年至今,这项技术连续成为上海市农业主推技术;2023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并于今年报批上海市地方标准,预计将于下半年正式公布。
沪郊沿海地区地理位置颇具优势,八九月天气晴好、湿度高。曹黎明解释,结合“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以及相对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机械设备,该地区吸引了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杂交粳稻种源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
队伍
五四农场的制种基地收到过不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意向订单。总结原因,除了得天独厚的湿润气候,海边略带盐碱的土壤对种植没有丝毫影响,平日里种出来的瓜果也特别香甜;更重要的是,种植队伍的技术水平颇高。
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沪上头部制种企业之一,与市农科院深度合作。不仅拿了“申优28”,公司生产部技术人员也经过了市农科院专家“手把手”教学,有能力全程跟进生产。
制种基地的选择就有讲究。纯正的杂交粳稻种子最忌讳父本以外异品种花粉串花。公司副总经理白建江解释,制种田块要连片种植,空间隔离要求与异品种距离200米以上。或者,能有可利用的建筑物、河流等障碍物阻断花粉传播。
又比如为保证种子质量的田间去杂环节,“我们生产部的技术人员需要逐一指导、确认。尤其到收割父本阶段,需完全清理田间遗留的父本单株和单穗,再在母本行间反复去杂”。做完田间去杂,他们还会拉着农科院的专家每个基地再跑一遍,确认种子的生产安全。“包括收稻环节,也会请他们全程指导,种子能不能要?种子什么时候收——收早了怕种子的发芽率受影响,但收晚了又怕种子在穗子上发芽了。”白建江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可金贵了。”制种前,张克红是种水稻的熟手。但第一年拿到订单,她全是问号。好在程灿严谨,每一步都细细过问,也让她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直到现在,每到关键节点,程灿还会电话询问她具体情况,让她拍照片“云指导”。张克红把“万无一失”记在心里,白天工人做完后,她还要下地检查有无做到位。
眼下,市农科院与上海弘辉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尝试在东滩基地设立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无人农场种源基地,为更高效、规模化地制种生产储备技术。
高风险高回报,这是制种企业、合作社、农户对制种的共识。曹黎明说,长三角地区不少龙头企业来上海制种是算过经济账的。“同样生产1000斤,在上海制种可以节约30%的种子生产田。所有前期投入、过程管理成本都一样,那么增加的产量全是利润。按照企业收购价,每亩可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这对农民而言增收明显。”
他以上海对口支援的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其下辖的建宁县如今已经打出杂交水稻制种名片:“这对上海而言也是一种参考。沪郊地势平坦、还能使用机械,劳动力虽然成本高但用工少,加以规划,社会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地利
现实是,长三角的制种订单纷至沓来,但真正能“落地”的颇为有限。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一部分,制种基地带来的高效益是农民的增收方向,整体规划制种基地对各方都有利。而且种子服务的是长三角地区,粮食生产任务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是整体布局,制种是否也可遵循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中的效率导向,哪里效率高就在哪里着重布局?”曹黎明说。
规划制种片区是为提升制种产业效益,这番目的也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相契合。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2023年提出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2024年进一步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今年依旧致力于“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些表述都指向保产量。
“保产量,是上海作为主销区的责任。制种的目标正是在有限的地块提高单产,这两者相辅相成。”曹黎明认为。
制种是种源的产业化延伸。见微知著,从杂交粳稻制种亦可透视上海对种源农业的思考。
市政协常委,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他去日本某地参观,发现那里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的红薯资源。他不理解为什么。对方跟他解释,因为红薯既是粮食又是战略物资,它可以生产酒精。
“对于土地资源要素紧张的上海,农业不是GDP占比中的重头。但上海应该也必须成为农业科技的强市,这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种源的重要性。”蔡友铭说。
良种一粒重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