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映恩生物赴港上市,港股18A行业迎来第二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0:54:00    

映恩生物-B(09606.HK)将于4月1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市场颇为关注的是,该公司国际配售倍数超过14倍,募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同时,公司此次上市还吸引了包括BioNTech、富国基金、易方达等在内的15家国际长线资本及头部公募作为基石投资者。

而这一火爆认购情况对于“18A”板块(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新的《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下此类企业简称“18A”)而言,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自2021年以来,港股市场因资本退潮、医保控费、创新药出海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18A企业迅速降温。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在56家已上市交易的18A公司中,有19家公司仍处于破发状态,占比超过三成;其中,有30家公司的市值低于20亿港元。

对此,沪上一位券商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映恩生物的IPO或将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如果该公司能够在上市后持续实现管线里程碑的突破、推动BD合作以及商业化进展,那么将有望重塑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信心。然而,如果再次出现“高估值”与“低产出”的错配情况,那么当前的上市热潮恐怕难以持续。

港股生物药企现久违IPO大单

公开资料显示,映恩生物是一家主营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的企业。此次IPO发行价区间为94.60港元至103.20港元,预计市值达78.68亿港元~85.84亿港元(按总股本计)。

据招股书披露,映恩生物的主要收入来源于ADC领域的在研管线产品。但ADC资产并非完全由内部研发,而是通过Licence-out模式(指将自身的知识产权如专利、技术平台等授权给另一家企业在特定地区或市场进行商业化开发,从而获取一笔可观的预付款及后续的销售分成)。

业绩方面,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截至2024年底的净利润为亏损约10.5亿元,流动负债净值19.6亿元。此外,此前的融资协议中包含对赌条款,若公司未能在2025年前成功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以年利率10%~30%进行股份赎回。

从市场环境看,映恩生物IPO新股募资表现抢眼,与当前港股市场回暖息息相关,这波赴港上市热潮助推作用不容忽视。

毕马威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已有6宗IPO募资超过10亿港币,而2024年同期仅有1宗。

在生物医药板块,2025年港股市场也呈现回暖迹象,除映恩生物外,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等龙头药企也相继在年初递表,瞄准“A+H”上市融资。

18A药企融资回暖

从映恩生物IPO融资额来看,是2022年以来最大的“18A”生物科技港股上市项目,那么行业春天又回来了吗?

2018年4月,港交所新的《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打破了传统资本市场对盈利能力的刚性要求。

但在拿走大额融资后,无论是在经营业绩还是在股价表现上,18A药企都没有拿出市场所期待的表现。且估值泡沫化也很快到来。2021年6月,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达到峰值,触及29257.4点,较2019年低点14703.1上涨约100%。

但随后行业迅速遇冷,临床失败潮及政策收紧进一步令行业业绩和估值承压。

沙利文数据统计,18A企业上市家数在2021年达到峰值,即20家后持续骤降,2022、2023年,上市的18A企业数量分别为8家和7家。且从募集金额来看,已上市64家公司中,募集资金最多的是百济神州达70.85亿港元,募集资金最少的是润迈德-B,仅募集1.49亿港元,平均募集金额17.36亿港元。

“由于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当前不少生物药企的运营主要依靠融资和在手现金在支撑。”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生物医药行业资本环境呈现局部回暖、整体承压的复杂态势。估值倒挂、退出渠道不畅等矛盾仍未根本解决。

不过据清晨资本统计,截至2025年3月,已有超70家企业通过港股18A上市,涵盖抗体药物、基因治疗、AI医疗等多个领域,总募资额超千亿港元,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融资平台。

没有“春天”的行业,只有“抗冻”的企业,上述医药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与上一轮热潮不同,此轮上市企业更显分化。未来行业正处于市场出清的阶段,资本流向分化会更显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