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 通讯员王绪乾 朱艳红)5月15日至16日,十堰市第三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展示观摩交流活动在张湾区柏林镇中心小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市各县市区及北京市丰台区的5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以“实践育人促发展 打造教育新样态”为主题,通过技能比拼、非遗传承、跨域协作等形式,全景式展现劳动教育的创新成果。
活动现场,五大劳动技能板块各具特色,尽显新时代少年的劳动素养。在“美食一条街”,小厨师们化身“中华小当家”,灶台前翻炒声与油锅滋啦声交织,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炒花饭、凉菜和冰粉引得评委频频点赞;“手工艺品小镇”内,竹编、剪纸、书画等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意碰撞,学生们用巧手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生;而“科技创新城”则成为智慧火花的迸发地,机器人行走、手摇发电机点亮灯光、磁力小车飞驰赛道,展现出劳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志愿服务驿站”中急救包扎、帐篷搭建的紧张比拼,以及“动植物养殖区”内孩子们饲养鹦鹉、种植吊兰的温馨场景,无一不诠释着“劳动是成长的阶梯,实践是智慧的源泉”的深刻内涵。
当煎炒声与木工声在校园交织,当非遗技艺与科技创意同台绽放,十堰劳动教育正以昂扬之姿书写育人答卷。
各县市区的特色项目集中亮相,房县黄酒酿造、武当山茶艺、丹江口陶艺等“一县一品”形成劳动教育矩阵。北京市丰台区师生代表深度参与,京堰学子结对协作,在劳动中深化友谊,构建起“跨区域协同、家校社共育”的新生态。
“非遗是历史的沉淀,劳动是文化的传承。”非遗场馆双师课堂成为活动另一亮点。在古法扎染坊、传统豆腐坊等12个特色场馆中,学科教师与非遗传承人联手授课,打造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堂。扎染坊内,非遗匠人演示蓝靛浸染技艺,教师同步讲解化学染色原理;豆腐坊中,石磨转动间豆香四溢,学生探究豆制品的营养价值;银匠坊里,清脆的锤打声中,匠人讲述银饰纹样寓意,教师延伸传统文化内涵。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场馆中的思政”“生活中的思政”为落脚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城市肌理,让非遗技艺在少年指尖焕发新生。
华中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冬新教授在专题讲座中高度评价十堰实践,指出活动以“行走的劳动思政课”为核心理念,呈现出三大亮点: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体系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推动“校家地馆四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以及实现传统劳动与人工智能同台竞技。她强调,十堰劳动教育已从“单校探索”迈向“区域联动”,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各县市区分享的“劳动+农耕”“劳动+科学”等案例,为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提供范式。十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十堰市将聚焦数字赋能、资源整合与评价创新,开发劳动教育云平台,建设市级实践基地群,推行“劳动积分”成长体系,让劳动素养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