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检察】
三秦大地是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其中,横亘秦岭巴山间的秦蜀古道,北起陕西西安,南至四川成都,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历史通道,也是古代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是连接中原与巴蜀的“文明动脉”。
秦岭北麓地区作为秦蜀古道的起点,自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故道),现存约210余处道路本体遗迹。其中子午道遗址(长安段)2002年被确定为长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傥骆道遗址2008年被确定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2014年被确定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检察干警同专家走访古道遗址
2023年,秦岭北麓检察院对四处古道遗址进行了寻访,发现多处古道遗址存在未设置保护标志、界桩不完整、保护范围不明晰、周围环境差、遗址受损未修复等问题。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古道保护面临着“跨区域治理难”“生态文化双重脆弱”等挑战。秦岭北麓检察院充分发挥跨地域的优势,在省检察院直属分院的领导下,与秦岭南麓检察院分区域协作,将同类案件存在的焦点问题归类梳理,开展联合听证会。通过邀请古道专家协助办案,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公开听证等方式,推动解决古道保护传承突出问题。
秦岭北麓检察院先后立案4件,向2市4区县文物保护部门制发检察建议4份,督促相关行政机关补充设立标志碑4块、界桩33个、公告宣传栏48块,明晰了保护范围,修复了损毁破坏的文物本体2处。督促古道沿线属地政府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改善遗址周边环境,建立了覆盖秦岭南北的古道检察保护网。
检察机关召开公开听证会
2024年11月,省检察院部署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秦岭北麓检察院组织干警对古道遗址进行回访,再次来到子午道,街办的同志高兴地说:“文物保护碑立了之后,游客们了解到这条道路有两千多年历史,都喜欢在保护碑前合照!”干警感慨,“看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雪云不拥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这些典故、诗句中的古道遗址都被保护起来,仿佛又看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景。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们不仅要用检察职责守护好中华文脉,还要做好法治宣传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文物是历史的证人。秦蜀古道,活态展示了古道路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实证。“秦蜀古道,像是刻在大地的‘活地图’,能让我们穿梭时空、探索历史。它们不仅是先民智慧与勇气的体现,更是自然与人类文明交响的壮丽乐章。它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更替、文化的交融碰撞,是陕西乃至华夏历史文化的生动注解,保护好古道遗址就是保护中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脉络,我们检察人责无旁贷。”参加寻访的检察干警说道。
来源:陕西省秦岭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潇元
校对:王 瑾
审核:祝长英
陕西检察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