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灯火管制历史背景(古代望火楼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20:14    

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报告火灾等异常情况,在汉代的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形如“望火楼”的建筑,但对它的名称没有明确记载。

1971年,考古专家在河北省安平县东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墓中的壁画中发现,在一片建筑群后部有一座高四层的望火楼,楼内安置了一只供报警使用的大鼓,楼顶上还挂有在空中飘扬的红色带状旗帜,可能是作为当时判断风向的风标。

汉墓壁画 (资料图)

“望火楼”的名称到了宋代才有记载,对这些出土的汉代壁画和明器所展示的“望火楼”,有学者称为“望楼”。

但从它的主要功能来看,用来发现火情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这种“望楼”也有发现敌情的作用。

汉代建筑明器——望楼 (资料图)

宋代,望火楼的修筑达到了顶峰,北宋都城汴梁(开封)普遍修筑望火楼。

那时的望火楼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层楼,往往建在全城的高处。通常有潜火兵(消防队员)日夜值守,如果发生火灾,白天用旗语表示方位,发出扑救信号;夜间则用灯光发出扑救信号。

图中标记为望火楼 (资料图)

那这些望火楼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呢?

在这个问题上,北宋大将狄青有切肤之痛,也有发言权。

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曾定下了严格的灯火管制禁令,只要到了夜分,也就是半夜,每家每户都必须熄灭烛火,祭祀烧纸需要提前报备。

据《东轩笔录》记载,当时的防火官吏“探主”在望火楼上观察,发现狄青家“夜有光怪烛天”,原来是狄青未经上报,就在家中祭祀烧纸,最终被罢官流放。

南宋临安(今杭州)城,在继承北宋这一套完善的城市火警与消防制度的基础上,又将全杭城内外分成了二十余个区域,称为“隅”。各隅分别配备消防官兵数百员,叫“潜火兵”;每隅又建望火楼一座。这样可以更精准、更快速地应对火警。

自宋朝以后,元、明、清和民国这些时期,城市内都设有望火楼。乾隆二十年(1755年)湖南长沙城内高处浏阳楼就设置了望火警。若有火警,立即吹号或击鼓,倾刻之间,满城闻知,为灭火赢得了宝贵时间。

相关文章
2025-02-01 08:47:44
2025-02-01 08:42:10
2025-02-01 08: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