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郑樵所撰的《通志》中有一个“商都”的条目,考证了商朝都城变迁的情况。而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有一个商都县。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此“商都县”与《通志》中所提到的“商都”会否有所关联?此外,以“都”字命名的地名,也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大城市、大都市,比如中国的成都,日本的京都等等。而商都县城七台镇,只是一个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
据商都县官网介绍,商都的建县时间较晚,清末放荒招垦“垂三十年”后,这里才开始步入现代社会,先后于民国4年(1915年)和民国5年设置了垦务行局兼设治局和招垦设治局,到民国7年(1918年)正式建县。
关于“商都”一词的由来和含义,据《商都县事情》介绍:“商都,满语(水漩)也,以注入察汗诺尔之水,清澈激湍,回漩成文,故蒙人即以满文商都称之。”也有人认为“商都”本身就是蒙古语,与满语“商都”一词所表示的含义相同,故清政府在此设置牧群时,取名为“商都牧群”。
而据笔者所见到的资料,至少在明代,就有了“商都”地名的记载,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御选名臣奏议》,载有明人谭纶所作《请豫调保边入援兵马疏》一篇,其中云:“臣谨奏:……又据蓟镇总兵官戚继光掲称,西路敌兵十分重多,已到境外地名商都等。”蓟镇总兵的辖区西至万全左右卫,即在今张家口市万全区。这里距离商都县230余公里,因此戚继光所提到的“境外地名商都”,很有可能就在今天的商都县一带。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商都”一名当与满语无关,而是蒙古语。至于清代文献中屡屡提到的“商都达卜逊淖尔”,当亦在今商都一带,如《平定准格尔方略》中有“于陜西买马一千不足用,请于归化城、张家口采买,或请以太仆寺、商都达卜逊淖尔孳生马匹,拨送三千匹巴里坤”云云,商都恰恰位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张家口之间。
“商都达卜逊淖尔”,往往又作“商都达布逊诺尔”或“商都达布逊牧群”,如“有奏商都达布逊诺尔牧厂应移苏尼特汛者,上饬止之”,“察哈尔厄鲁特凡市得马牛羊九万五千五百,其自达哩刚爱、商都达布逊牧群运往者”等等。苏尼特和察哈尔厄鲁特都是紧挨着或围绕着今商都县的蒙古部落,达里冈爱则是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与外蒙古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之间的清朝最大的皇家牧场。
综上所述,今商都县的地名既与历史上的殷商无关,也不具有商业之都的意义,它只是蒙古语的一个音译地名,“水漩”的意思。当然,这里曾是大清王朝重要的养马基地,同时也是东西交通的一个通道,商都县城七台镇,就是清代的一个驿站。
水漩神驹——商都县的标志
古驿七台门楼
商都县祥和广场
商都县铜鼎山